固然,提供了审议和决定的程序性条件并没有解决实质内容的问题,作为结果的法律判断还有赖于某种共同体或者民族国家的一般性合意或者历史传统,所以程序不是万能的.但程序越来越成为最基本的价值根据并反过来对实质内容本身也施加深远的影响,这确实是当代世界具有普遍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比其他社会具有更迫切的需求。
宪法解释和
宪法改正的区别
从周而复始的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宪政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研究
宪法和行政法的著名学者美浓部达吉对耶利内克(G.Jellineck)的“
宪法变迁”概念的再定义。他修正了耶利内克在政治与法律之间关系方面的悲观论,反过来积极肯定国家权力的非正式行为在一定条件下的法源性以及
宪法解释的正当性,提出了宪法规范更新和发展的三阶段公式,即:(一)
宪法条文丧失实效;(二)宪法规范力发生异常(该条文以外的事实具有实效);(三)
宪法变迁,包括在现行文本框架内的解释以及突破条文的
宪法修正案这两种方法。人们通常所说的
宪法变迁主要是通过
宪法解释(包括判例宗旨的阐述评论在内)的变化来实现的,只有在这样的微调机制不能解决问题的场合,才不得不以改变成文的方式来修正
宪法的条款。一方面,从
宪法解释的角度来看,宪政是生生不息的;另一方面,从
宪法文本改订的角度来看,宪政应该更具有稳定性、恒久性——正是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暂行与持续的交替过程中社会渐臻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