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DL经过几年的时间的建设,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这几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制约我国DL的进一步发展。
1.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封闭观念,使得我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无法有效地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各馆从“万事不求人”的角度出发,朝“小而全”“大而全”方向发展,试图通过各自规模的不断扩大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结果各馆之间各自为政、彼此孤立和难以协调的现象十分严重,重复劳动、重复收藏造成严重的浪费。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又出现在DL建设上,尽管胡锦涛总书记曾就中央党校DL建设一事作过“要抓紧建设,快见成效。同时要防止重复建设”的重要批示(33);李岚清副总理也就中国DL工程问题作过“要防止重复建设”的指示(34),但近三年来,在各级政府、部委和大型公司的支持下上马的DL工程很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利益互相制衡,使得我国DL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资源共享、联合建设、优势互补”的原则成为一纸空文。我国公共、高校和科研等三大图书馆系统间依旧抱着“小而全”“大而全”的理念,互不买账地争相上马大型DL建设项目,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重复严重。2001年,全国各地在建的DL项目加起来,保守估计有36亿元的规模,其中90%是重复建设(35)。数字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造成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学科内容不均衡、缺乏连续性,资源分布不成体系,缺乏科学性,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条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功利主义较严重,资源建设偏重于经济、文艺、外语、计算机等畅销图书资料,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而且各单位都是站在本部门的实用角度进行建设,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分工与协作。完全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享难以实现。因此,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将造成对国家投资的严重浪费。
2.技术落后,标准不统一。
在2002年5月召开的一次DL国际研讨会上,韩国东北亚开发委员会委员长李宰勋当着众多中国技术专家的面批评说,“DL技术,韩国比中国先进至少5年。”(36)。 当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这反映出我国DL技术的落后。仅就最基本的图书数字化制作技术来说,中数图和超星采用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图像扫描技术,中数图的一些人认为,扫描是切实可行的方式,但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怀疑,该项技术突出的缺陷是,首先不能直接提取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摘要,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加工和整理;若加以人工标引则会耗费大量人力,将来面对海量的信息,要进行人工标引几乎是不可行的。其次,占用的硬盘存储空间大,同样32开的300页的图书,全息版占用空间1—4M,而扫描版占用空间15—60M。而文本方式虽然有文字信息,但没有图形图像、字体号、版式、公式图表等信息。目前国内只有书生之家和方正APABI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能够提供全文检索的全息数字化技术。如果DL在建立时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各自为战,将后患无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也忧心忡忡地说认为,“作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技术时必须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因为技术问题造成比较大的浪费”(37)。
DL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涉及到多种文献格式的描述标准、元数据的定义标准、各种代码和标识符的定义标准、文献类型描述标准、软件接口标准等(38)。目前,无论是国家图书馆,还是各地区各行业图书馆,甚至是一些企业,都觉得DL有利可图,于是一哄而上,各馆组织建设的数字资源在库结构、检索语言、专业词表、组织方式、管理系统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相互之间在技术上并不兼容,虽然国家尚未制订DL相关技术标准,但国外已有的一些通用标准也很少被我们使用。已建或在建的DL,书目记录格式和文献标引规则不统一,而且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也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沟通、相互应用,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随着DL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标准不统一的代价将越来越大。目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已委托863DL战略组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专门成立了“统一标准组”(39),但业界相关人士就对此作法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对于DL这样大的项目来说,必须遵循市场标准,而不应由某个标准化组织来定规则。很显然,标准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的争夺,民营企业希望通过打破单一的标准垄断,争取进入DL工程项目竞争的行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