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与TRIMs的差距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外资的国民待遇仍然是不够的,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TRIMs协议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仍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例如,就所得税而言,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现改为33%,表面上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所有税税率持平,但按照《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所有税税率根据设立地区(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企业性质(如生产性企业)和所属行业(如基础设施或第一产业等)的不同,可以减按24%或15%甚至更低的税率征收。同时,它们还可以享有"免二减三"的待遇,其实际税负仍比内资企业低很多。就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而言,虽然经过了种种转换机制的努力,内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仍难以落实;而外商投资企业一开始就有比较广泛和充分的生产、采购、销售、人事、资金、物资等各方面的自主经营管理权,特别优厚的是,它们可以享有一般内资企业难以企盼的进出口经营权。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关税等方面还享有比较优惠的待遇。例如按照《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合营企业进口四类物资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现已改为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下同),合营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一般免征工商统一税。C》/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亦有类似的税收优惠规定。此外根据《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我国对外商投资设立的进口替代项日与以产顶进项目还可享受特殊优惠待遇。
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享受种种优惠的同时,又受到较多限制,居于"次国民"地位。这主要体现为:
(1)当地成份要求方面,我国有关法律虽没有明确的"当地成份要求"条款,但有关法律却有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的设备、原材料、燃料、配套件等物资,应当尽先在中国购买的规定,如《
外资企业法》第
15条及《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
9条及其《实施条例》第57条即是。在审批外资项目时,我国各级政府往往也有规定,要求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内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并以此作为次日获得批准或享受优惠的先决条件。例如我国在审批外商投资汽车项目时,就把国产化程度作为要件之一。还有的文件则以国产化率高低作为适用差别税率的主要依据,对不按期实现国产化计划的企业征收高税率。在国家批准的建设期内,对按合同规定国产化计划进度进口散件组装轿车时,关税可适当调减,对不按期实现国产化计划的,则适用高税率。同时,合资企业向国内用户收取的外汇必须与合同中规定的国产化计划相一致,进口散件总量严格控制在合同规定的规范内。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也把国产化程度高作为一种实绩予以肯定和鼓励,如在考核外商投资企业是否产品出口型或技术先进型企业时,就把国产化程度列为逐年考核的依据之一。
(2)贸易平衡要求方面。这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最明显的是外汇平衡要求。我国《
外资企业法》第
16条及其实施细则第
3条均要求外资企业自行解决外汇平衡问题,并以此作为允许设立的基本条件之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
75条则要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一般应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国务院关于中外合资企业外汇收支平衡问题的规定也要求"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出口、多创汇,做到外汇收支平衡"。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以出口为进口先决条件的规定,如《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第
13条第1款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为履行"产品出口合同"需要进口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不再报请审批,免领进口许可证,山海关凭企业合同或进出口合同验放。而且,上述进口料件,只限于本企业自用,不得在国内市场出售。虽然,上述规定并无进出口数额及价值对等的要求,但以履行出口合同作为进口和免证放行的前提,易被视为贸易平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