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先例判决”的法学思考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先例判决”的法学思考


武树臣 韩成军


【全文】
  韩成军:判例对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人们不囿于成见,按照法律实践活动本身的规律性来思考法和操作法的时候,判例意识就会觉醒,在判例价值社会化的过程中,判例机制随之诞生。这种机制的诞生,对于中国的司法界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如何看待判例与判例意识?又如何看待判例意识的觉醒和判例机制的诞生?武树臣教授的观点如下。
  武树臣:判例作为具体审判活动的终极产品,其在法官审判活动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是区别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样式——判例法样式和成文法样式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判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审判制度和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重要法典暂时空白的情况下,判例与其说是政策的外衣,不如说就是法。而法官的政策水平正是靠判例意识来维系的。改革开放以来,判例的价值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今天,法律意识的成熟,离不开判例意识的觉醒。
  所谓判例意识就是承认、肯定、尊重判例在法律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一般而言,判例的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的约束力,即它对特殊案件当事人及法官的规范力。二是法的自生力,即修正法、创制法、完善法的能力。如果我们囿于大陆成文法系的传统见解,把法仅仅理解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产物,那么,法的形式就过于古板了。实际上,法并不只是立法家们的艺术作品,法就发端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定型于社会行为之中。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应当而且也能够不断地被发现、发展和描述。而以法官、律师、法学家为代表的法律实践者们便充当了完成这一使命的历史角色。即使是在成文法的运行机制下,由于其自身永恒的欠缺(既不能包揽无遗又不能随机应变),法的生命和正义不得不仰仗法官来维系。中外历史证明,法的发展和飞跃,常常靠着法官群体的默默无闻的持之以恒的工作。他们从琐碎纷乱的案牍入手,去推动法的宏观变革。
  从1986年以后的十年间,我国法学界在借鉴判例制度的问题上出现了研讨争论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曾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大部分文章力主积极借鉴和引进判例制度。这些意见大致上从法理学(成文法与判例法各有优劣)、中国法史学(中国古代的判例法传统)、比较法学(西方两大法系逐渐靠拢的发展趋势)、法律实践(当今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论述了引进判例制度的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引进判例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我曾分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成文法与判例法各有优劣,引进判例制度可以弥补成文法之不足;其二,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判例传统,我们不应当割断,而应加以改造,发扬光大;其三,两大法系出现了日渐靠拢的新趋势,判例法的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其四,从当今法制建设的状况和要求来看,引进判例制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其五,关于引进判例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