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学校是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学习、成长的环境是社会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首先严重地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使学生受到校园暴力的侵袭;其次会给他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可避免的有害影响,造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人格障碍;再有,学生身心的不健康也会使其的家长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对其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使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中小学生是校园暴力最直接的被害者,校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校园暴力还会使某些学生从被害人演变为加害人。
  校园暴力成因透视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犯罪原因。它同其他犯罪类型的原因基本相同,也像大多数犯罪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校园暴力犯罪的形成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是校园暴力作为暴力犯罪中一种犯罪形式也有其本身犯罪的特殊原因。
  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人也具有动物的本能——潜意识攻击性。当人的根本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受到冲击时,就表现出人的侵略性一面,即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的满足和需要。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时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这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当然造成少年攻击性的因素很多,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少年的自身不健全的人格形成均有关联。
  在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来自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接受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个教育场所。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根据教育家的观点: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会受益不尽;要是养成坏习惯,就像还不清的债务,并为他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家庭是每个人学会生活基本技能和养成基本行为方法和生活习惯的地方。如果少年的家庭遭到破坏,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就会使孩子过早地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孩子心灵创伤,甚至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去积极地治疗,相反他们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带给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家庭环境的不好,会导致孩子性格向病态方向发展,就会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阻碍,表现出忧虑、焦躁的心理,这也是校园暴力诱因之一。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主要功能除了传授知识外,就是要着重对人的道德教育。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主,师生之间关系简单地变成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师生间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们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处处时时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