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句开门见山谈“道”:“道”是可以说写的,但”道”一经说写出来,便已经固定,不再是变动不居的常”道”了。名份也是可以命定的,但名份一经命定,同样也就不是变动不居的常名了。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实践的真谛,就是不要轻易相信经过前人说写出来的道理与命定的名份,因为它们已经是僵化的形式化的东西,不再是与实践同在的常”道”与常名了。常”道”与常名永恒的生命在于变化,只存在于变动不居的实践之中。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只有实践之中才有属于“常道”“常名”的真理,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都是不真的、无用的。
“实践主义”将扫除一切教条、神话与理论迷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你自己认识、感受到的东西,只有你在做、在用,且行之有效的东西才是真理。他人的东西,不管他曾经是多么伟大与辉煌,不管他是否是伟人、上帝的儿子或者就是上帝,永远都只能给你做参考,做主的只有你自己。让他人做主,不管“主”是多么仁爱与伟大,你就已经做了“奴隶”。当然,”道”是可以道的,名也是可以名的;这也不是理论虚无主义。他人说出来的”道”与命定的名份虽然不是那样崇高,毕竟是他人的一种认识。参考它可以少走弯路,吹捧它便为奴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他人为什么这样说写而不是那样说写,为什么这样命定名份而不是那样命定名份,将可能使你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2、世界是变化的,世界的基本范畴与基本变化是:“无”和“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虚无飘渺、无边无际、变动不居是天地的本来面目。握之有故、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其中的“有”是分析、认识万事万物的基础。故认识世界,常常是处在“无”之中,才可以感受其玄妙与变化,在“有”之中,则只可以感受其发展的边界,因为任何“有”都是有边界的,不可能无边无际,永远存在。无边无际,永远存在的只能是“无”啊。
哲学是关于方法与世界观的学说,老子从大宇宙的基本特性是“无”出发,提出了于“无”中看“有”,于“有”中看变化与边界,最终突破边界,使认识趋于无限,达到更高一级的“无限发展”的基本方法。这个世界观如果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看待“变化”。“变化”是宇宙的基本特征,“不变”是反宇宙的,它迎合人的惰性与愚蠢,最终是僵化与死亡。死亡是“不变”的结果,也是突破“不变”边界,否定“不变”的最好说明。
3、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求同再求同,贯通再贯通,肯定再肯定。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