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解读另类

解读另类


王彬


【关键词】解读另类
【全文】
  解读另类
  不知从何时起另类成为流行的时尚,从村氓市井、大街小巷到娱乐圈、文化圈,标榜另类者愈来愈多,不管另类是作为一种姿态的流行,还是作为一个词汇的流行,它的的确确成为当今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另类者,总以不同于他人自居,或标榜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或鼓吹风格上的与众不同,或追逐个性上的唯我仅有,总之,另类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作为极具自我意识的人类同时又是一种习惯于从众的动物。生活于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害怕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又渴望异质化的表现。人们为摆脱现代都市中的孤独,把一些看得并不多么顺眼的东西标上“非我族类”的标签,从而把自己安全地投靠进潮流的大部队里,在寻找到一种得以安身的“归属感”之后,又蠢蠢欲动起来,开始觉得做另类是那么地有性格,那么地引人注目,那么地不平淡,他们便开始摆脱“这类”而加入“另类”。同时,奉流行文化为时尚的人们,在流行文化的浸淫之下,又开始按照流行文化的标准来设计自我,在人群中展示他们或怀旧,或忧郁的个人气质,并把自己标为“另类”。殊不知,这种对个性的追求实际上付出了“从众”的代价,这种对旧规则的反叛实际上是对新标准的顺从,这似乎应验了思想家阿多诺提出的“伪个性”,在这里,另类的流行变成了一个悖论。当另类以精神层面上的特立独行博得另类之名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夜之间人人都看似和自己成了同志,曾经的坚定和犹豫、选择和背叛都变作一个轻松的玩笑。
  深究起来,另类到底是什么样的类,概念并不明晰,但划分另类的标准却是清晰的,“另类”概念的出现是基于对人们行为方式和性格倾向的关注,而且越是边缘的,越是背叛于主流的,越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在主流至上的年代,人们总是囿于主流的标准与规则,排斥与主流相异的东西,视边缘为异端,并迎合主流来抬高身价;而在这个众神狂欢的时代,中心得以消解,社会趋向多元,边缘走向主流。王朔、崔健、张元们在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另类,但他们因边缘而另类却是异曲同工,他们都因拒绝向他人的认同而获得了大众的认同。这些“玩主”们在边缘的漂泊中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回归之路,毕竟世界的边缘不是自我的永久栖息地,在他们桀骜不驯的骨子里,其实在期待着社会的承诺。在这个没有中心的时代,中心的丧失使平等对话成为可能,边缘并不因其另类而遭歧视,主流不会因其正统而得青睐。终于,王朔的小说吸引了诸多目光,崔健的音乐被乐坛推崇,张元的电影能在中国公映。另类的褒贬色彩并不明显,有时“另类”会在对某人的嘲讽中,当然也时常在对一个人的钦羡里。但另类的褒贬色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现代价值观念的吐露,是对个性的崇尚,是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是愿意拨开诸多标签来认识每个个体的平和态度。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