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时空嬗变

  二 碎片与瞬间—— 人类文化时空的破碎
  “什么是时间?——或许会认为《存在与时间》的著者一定知道这个。但他不知,所以他今天还在问。”[2]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或者毋宁说是人类存在本身。人类时空意识的每一次演变都是人类文化变革的标志。人类最早的时间观是一种神化的、缓慢的循环论时间观,几乎在所有原始社会中,“时间看来并不是以中性的坐标形式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神秘的力量操纵着万事万物、人的生命,以及诸神的存在。”[3]这种时间观中的人们感觉不到危机和焦虑,只有对时间之神的敬畏。后来,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的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4]基督教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线性的矢量,有开端和结束,世界将在创世和末日的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圆。于是在宗教中人对时间的恐惧和焦虑被缓解。工业革命以降,宗教基础的动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线性时间观大大强化,人们被彻底抛入线性时间之流。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形象的称之为“时间之箭”;17世纪中叶,惠更斯发明钟摆,赋予时间以理解力和表达力,“时钟技术的发展把时间从人类的事件中解开,使我们更相信独立的科学世界”[5]和自然的机械性。牛顿则提出的绝对时间观是其典型代表:“绝对的真的及数学的时间,是自身在那里流,因而其性质,是等速的,且不与外界任何对象有关系。”[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能够弯曲化,似乎验证了康德的“时空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的观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则认为时空有始有终,始于大爆炸,终于热寂,给人类提供了一幅可怕的前景。
  与传统时间观对应,传统空间观有以下特点:(1)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由各民族、国家交往的有限性决定的;(2)确定性:个人、社会、民族对空间位置有较确定的感知与体认;(3)圈层性:以自我为中心,向“他者”辐射,形成一个个同心圆,如“中国”观念,西方的“远东/近东/中东”观念;(4)次序性空间的前后方位及中心/边缘关系有明确的规定;(5)稳固性和连续性。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打破旧的时空秩序,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流速加快、密度加大,折磨着人们的心灵。时间丧失了永恒、神圣的意义,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下,真正的时间缺席了。一方面人得到有限的自由,一方面却被抛入无边的焦虑和虚无。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欧•尤内斯库咏叹道:“速度不仅犹如地狱一般,它就是地狱,是自由坠落的加速。现在已逝,时间已逝,不再有现在,不再有时间,几何级数的坠落将我们抛入虚无之中。”[7]“不能倒流的时间判定我们将永远漂泊异乡。”[8]我们亲历的只有时间中的瞬间、现在,然而瞬间、现在又是稍纵即逝的点,未来从虚无深渊中象洪流一样涌过现在之点,涌入过去的无边深渊。本世纪中期以来的新科技革命更为迅速、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于运输革命和通讯革命带来了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导致了人们时空感受的错乱和失衡。有人曾对电话、录象机和互联网从诞生到1000万用户的普及速度作过比较:电话30年,录象机7年,互联网只用了1——2年!用欧文•豪和丹尼尔•贝尔的话说:“吓人的裂缝,横在传统的过去和遭受震荡的现在之间……历史的线索遭到扭曲,也许已被折断了。”“在制造这种断裂并强调绝对现在的同时,艺术家和观众不得不每时每刻反复不断的塑造或重新塑造自己。由于批判了历史连续性而又相信未来即在现在,人们丧失了传统的整体感和完整感,碎片和部分代替了整体。”[9]P95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