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敕语》与日本近代教育的启示


甘超英


【关键词】无
【全文】
  人们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一片废墟,但就在废墟中仍传出朗朗读书声,因而日本被认为“还有希望”!谈论这则故事是为了证明教育的重要性。日本之所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今天的地位,教育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在东亚文化圈中,尊师重教是古来传统。过去在研究日本宪法时,笔者甚至没有注意过《教育敕语》。后来有日本学者对我说,日本近代教育制度始于明治维新,特别是明治天皇于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曾影响了几代日本人。有关国家教育制度的法律、法规之重要,在日本其实不亚于宪法本身,往往可以视作日本的“第二宪法”。
  一 明治前期教育思想的斗争  1867年日本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第二年江户开城,明治天皇颁布了一个《五条誓文》,明治维新开始。《五条誓文》中的第五项誓条是:“求世界之智识,大振皇基”。 因此,教育是维新政治的一项基本方针,构成了近代日本立国基础之一。
  《五条誓文》虽然确立重教的基本国策,但在重视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上,明治前期的日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教育观。它们在教育强国的目标上一致,都希望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使日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培养什么样的文明素质这一问题上,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第一种是正统教育思想或者称为官方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只要臣民成为对天皇和国家盲从的工具,日本自然会强大起来。这种教育思想还可以区分为守旧与欧化两派。第二种是自由教育思想或者称为民间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改造日本人民的奴性品格,培养人民的自由与独立精神,从提升精神自由开始追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1872年日本政府以最高行政长官太政官的名义颁布了一份《学制令》,主旨在于培养“治产昌业”之才,其序文强调建立新型学校和新设学科,普及教育,“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应当指出,《学制令》在执行时遇到了经费、师资、传统等方面的障碍,但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反映了旧的教育理念,以奴性教育为根本目的。 《学制令》实行到1879年为新的《教育令》取代,其贡献是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学校体制,而且形成了重教国策,成为与重军并行的日本近代化两大支柱之一。
  《学制令》实际上反映了明治天皇的教育理念。 自1876年起到1885年,明治天皇用近十年的时间巡视日本各地,主要目的是向日本民众表明天皇“亲政”和中央政府的权威,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到各种学校了解实行新学校、新学科后的教育状况。1880年,天皇侍讲元田永孚以根据天皇巡视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一个《教学圣旨》,其内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在小学生中进行传统的“德育”训练,在学堂中悬挂古来的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培养小学生对仁义忠孝产生“自脑髓而发的感觉”;二是批评当时的教学有“高尚的空谈”倾向,在课堂上高谈自由、民主、宪政,对于日后将务农、经商、做官的学生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会使一些人自夸学识,轻侮官长;三是多教致用之学,使受教育者长大以后可以谋生、利国。 从守旧派教育思想看,它与中国“洋务运动”中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观念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日本维新者认真地用西学,而中国统治者则三心二意地用西学。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