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实现真实性理想的条件是什么?恰当理解这种理想应提倡什么?作者提出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维护前述第二个主张:可以用理性对真实性理想加以论证。为此,作者强调,人类生活一般特点是其根本意义上的对话特性。“我们通过我们获取丰富的人类表达语言,或为完整的人类行为者,能够理解我们自身,并因此能够定义一个同一性(identity)。” 我们通过与“重要的他人”(指那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人)的对话交流来定义我们的同一性,我们不能完全将自己从那些热爱、关怀、在生命的早期塑造我们的“重要他人”(例如父母)中解放出来,……对话形成并维持我们内在的统一性,“它是我们的口味、欲求、观点和志向得以有意义的背景”。 作者认为,一方面我们承认生活中的这种对话性,另一方面承认在真实性理想中固有的某些要求,这样就能证明当代文化的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恋的”方式是站不住脚的。选择自我实现而不考虑真实性的两个要求:(A)我们与他人关联的要求和(B)真实性理想的自身要求,就等于摧毁了实现真实性的本身条件。
首先论证(B):作为一个真实性理想的自身要求。作者认为,“当我们理解了何为定义我们的自我,确定了我们的独创性取决于什么之时,我们看到,我们必须将某种对重要东西的感觉当作背景”,我们称之为重要意义视野。即要定义自我,就必须找出我们和他人之间有重要意义的那些差别,定义自我不能凭个人的感觉,而只能凭借事物本身所具的重要性。那么,是什么使事物具有了重要性呢?“在塑造我自己的生活时,存在着某个独立于我的意志的崇高的、无畏的、因此有意义的东西” ,视野是给定的,真实性不能以破坏重要意义视野的方式——比如自决的自由——得到捍卫,视野只能被发现,它不以人的自由选择而转移。更重要的是,这种视野之所以能够决定理想的自我选择是有意义的,是因为这种选择针对着一种比其他选择更具重要性的视野。而自我中心的“自恋主义的”形式之所以是“平庸的和狭隘的,正是因为它们捍然罔顾真实性的要求。在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里,历史、自然的要求、人类对同伴的需求、公民职责、上帝的号召或其他这类东西来确定有决定性关系的事务,我才能为自己定义一个非琐碎的同一性” 。真实性正是以这些要求为条件,如果将它拒之门外而只顾自我,就摧毁了实现真实性理想的条件。
其次论证(A):真实性与他人关联的要求。作者在论证此问题时所针对的流行错误是一种集中于自我,使我们远离与他人关系的对真实性的定义方式。作者认为,真实性是隐藏于个人主义背后并支撑它的那些道德理想。个人主义的真谛,在于它不仅强调个人自由,而且强调社会模型,即作为道德原则或理想的个人主义,必须具有某种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观点,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主义”的个人主义的错误即在于它不与任何社会规范挂钩。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尊严,它是人与人平等认同的基础,并使孟德斯鸠所称的君主制下的“荣誉” 被边缘化了。梅因认为,在早期社会中,身份关系决定了人的“同一性”,人的价值是由外在的等级秩序决定的 。而在现代社会,民主打破了身份等级,人们通过契约或者说通过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部分是公开的,部分是隐藏于内心的——发现了“我的同一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对话关系,正是这种内在生成的同一性理想的发展,赋予了“认同”一种新的和关键的重要性。而且,社会派生的同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必须依赖社会才能存在,一旦人失去了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对同一性的认同就会失败,即现代的同一性不是先验的,它依赖于在对话中的认同。这种认同包含两个层面,在私人层面上,形成同一性的个人之间的爱具有决定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层面上,公开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机会平等,它认同差异,它是一种价值标准。至此,我们可以认为,真实性对我们与他人相关联的要求是:在对话中确认并保持我们的同一性,人与人之间必须是私人间的爱的关系和社会化的公平关系——机会平等、认同差异——二者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