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消费问题的“银商之争”评论
丁利
【关键词】无
【全文】
这起刷卡消费问题的“银商之争”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效率,二是公平。二者之间紧密相联,公平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影响到效率。
所谓效率,意味着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三者,甚至整个社会都能从这种消费方式中受益。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包括加密技术的进步,商业的竞争和繁荣,持卡消费已经是大势所趋。消费者免除了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选择商品更加灵活方便;商家卖出更多商品,也不用专人携带巨额现金去银行存钱;银行不仅得到刷卡的手续费,而且由于消费者不用持有大量现金而得到更多存款和放贷资金;这整个过程,不仅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其中有效需求的增加带来的乘数效应也会对宏观经济产出有贡献。所以,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多赢的交易,或者说是一个有效率的合作。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刷卡消费的商业制度和模式。
而公平则是,商家和银行之间合理分配合作带来的收益,这里就是手续费的比例问题。那么,现在问题就变成,如何分配收益,使得这种潜在的有效率的合作真正实现,从而不会由于人们的激励不足而导致“无交易”现象的发生。
这本质上是商家和银行之间的一种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讨价还价。我们可以把银行看作结算服务的卖家,商家看作买家,手续费的比例相当于价格。那么信息的不完全表现为,银行自己清楚安装运行POS机系统的成本,而商家知道自己的利润率。但是每一方都只知道自己的评价,而不清楚对方的评价。银行和商家都各自有一个最低和最高评价的范围,虽然商家的最高出价会高于银行的最低要价,但商家的最低出价也有可能低于银行的最高要价。
正因为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他们每一方在讨价还价时都有策略性考虑。也就是说,他很难老老实实讲出真实信息,你闹不明白他说出来的到底是所谓的底线还是放烟幕弹。因为根据谈判理论,我们直觉上也能觉察到,在讨价还价中谁的底线越高,谁更有耐心,谁就可能得到更多。所以我们看到,银行说我收你百分之一根本不赚钱,简直是赔本;而商家说自己经营利润太低,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实在受不了,甚至他对持卡购物的消费者提价百分之一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现金消费,都可能是一种与银行讨价还价的手段。
从博弈论或对策论的眼光看,根据著名学者梅耶森和萨特斯维特等人的研究,这种讨价还价中的策略性行为,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达不成交易。事实上深圳发生的银商之争中商家拒绝刷卡消费也说明了这点。
那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