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对网友对我的评论的简短回应

  至于海裔君所提出的学术与政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在一个宽泛的意义上(如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三联版页54所说)理解政治的话,我实在是跟政治没有多大关系。既非为政治而生存,亦非靠政治而生存。
  最后,我要谈谈教学问题了。自从到北大以来,除了出国一段时间外,我的教学每年都获得过较好评价。原谅我“王婆卖瓜”一回——1997年获法律系教学一等奖;98年起,这里开始每年由学生评选法学院“十佳教师”,我蝉联三届;1999年度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2000年度,又特别光荣地当选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位居第一。所以,自己从来对教学是很自信的。不过,可能正是这种自信产生了某种负面效果,自我感觉良好遮蔽了潜在的危机。本学期我开设了一门新课:“外国法制史”,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之难。有太多的书需要读,太多的问题需要安静地思考,可是,时间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起孔子的一叹。
  2001年10月11日凌晨 蓝旗营
  2001-10-17 0:22:34 发表于雅典学园
  
附:网友对本文的部分回应

  【一水寒】 2001-10-17 14:52:37
  学者是否真的就是“学者”,只学不思考,只从别人那里学来什么东西,就不价思索的用?我觉得中国现在最缺的是思考的人。海德格尔的书里面好像很少引用别人的什么话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别人却经常的引用他的话。康德的著作也没有像中国人这样满篇是别人的话,确找不到自己的一点东西,说这个人说过什么,那个人说过什么,所以我说的对,而只有自己的逻辑论证。为什么我们不想思考?思考太累了,还是没有能力思考。我现在最不想看的就是这样通篇是别人的话,只在最后总结一下说我赞成拿一个或者我说的对的文章。中国人现在对学问的理解好像只在引用别人的话上,好像引用的多,引用的人出名就是大学问家似的,除了研究一个学者的思想不能不引用之外(我们不可能给学者们制造不是他们的思想,所以按照原意引用还是必要的),研究历史之外,我看大可不必这样,要不我们永远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学别人而没有自己的东西。贺老师虽然东西写的不多,但有自己的思考,这就足够了。
  【一二】 2001-10-17 17:47:01
  一水寒说得好!我也反对那种“为我所用”式的引用。其实反过来针对这些引用,也能找到一大堆正好相反的理论,甚至可以用同一个人的一段话来反驳其另一段话。所以这种只言片语的引用其实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多也只能证明作者看的书多吧。思考的确是最重要的,只有思考才会有自己的语言,才能寻找到别人说话的逻辑,才可能与别人交流。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