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启蒙的新征程——与贺卫方对话
贺卫方
【关键词】无
【全文】
北京冬日,已很难再有云淡风轻的时候。站在北京大学东门外的寒风中,我期盼着一场启迪智慧的谈话,温润而沁心。
贺卫方在远处挥了挥手,并在空中做了个手势。一会儿,我们坐在对面的咖啡屋里。贺卫方埋头扒着简单的份饭。我坐在对面,不忍打搅这迟到的午餐,已经中午1点40分了。
终于,两瓶啤酒、一壶碧螺春、一包云烟,开始伴随着我们的聊天。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终于不可避免地产生现代法治的内在需求,这是中国人能获得的最宝贵的历史机遇。愿法律不负历史,让中国这一次真正走远。——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次战略性转移,是制度建设时代
记:有学者提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面临第二次战略性转移。这是又一次的社会启蒙。你和一批法学学者、司法实务者都在做着新时代的奠基工作。我可以打问贺先生这两年的“生物钟”吗?
贺:(哈哈大笑)上课、写作、翻译、编杂志,我知道你问的不是这些。每年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演讲、座谈。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广西一些边远地区,全走遍了。算是典型的嘴力劳动者吧。
记:到哪些部门呢?
贺:高校(包括一些军事院校)、党和政府部门、地方法院(从基层法院到省高级法院)、检察院。跑的地方很多,游览的地方很少,往往讲完就要赶回北大上课。
记:主要讲什么呢?
贺:司法改革、现代法治社会的原则、对某些流行意识形态的批判,法院内部管理制度、正在推进的具体法治改革争议、法律职业建构过程中的困惑,等等,不同场合主题不同。
记:网站上说,你提着嗓子在旷野上呐喊,甚至到了失音的程度。
贺:只有一两次讲得失音了。但并不是在旷野上呐喊,而是面对面地交流、碰撞,真是火花四溅。纸条像雪片一样往上飞,问题经常提得非常尖锐。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千人。特别是和法官、法院院长对话,他们是一线的操作者,直接在做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工作。和法官交谈,内容可以比较专业,知识背景相似,互动很多,都是改革实践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课堂——网络互动,有大量理性、冷静的切磋,互不相识却坦诚、犀利,那是一份独到的教学相长。我非常喜欢这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