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建设透明法院

  司法决策的封闭又体现为将庭审过程与实际决策过程相分离。不少案件的决策权并非由主持庭审的法官把握,而是操纵在当事人所看不见的某些人———如审判委员会委员们———中;庭审过程成了走过场,所谓“判者不审,审者不判”。如果说,庭审过程由于双方当事人在场还能够起到某种监督作用的话,审判委员会的讨论与决策又有谁人监督呢?
  
  司法判决书的神秘主义是暗箱作业的另一特征。长期以来,我们法院的判决书风格一直是惜墨如金,言短意薄,通常只是简单地将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描述一下,接着就引用某个法律条文作出判决。在这样的判决书中,人们看不到法官对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所提出的主张以及相关证据的详细回应,看不到法官对何以引用特定条文的论证,看不到法官对相关条文含义及其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所作的细致解释,总之,司法判决中不存在严格的法律推理。对于那些希望或者被迫要上下其手的法官来说,这样风格的判决实在是正中下怀,可谓“所欲胜固胜,所欲罪固罪”。
  
  封闭、不透明的司法不仅害及当事人和民众,司法机关也是受害者。秘密决策削弱的首先是法院的权威。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司法权只是一种受托权力,它最终应当服从于人民的控制。司法过程的封闭既违反了民主原则,从而危及司法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也加剧了民众对司法机关的疑虑,增大了司法权行使过程中的阻力和司法制度本身所承受的外部压力。最后的结果,司法机关在整个权力结构中愈来愈走向边缘化是必然的。
  
  不仅如此,封闭司法也是与司法程序的内在要求相反的。既然法院是纠纷的处理者或仲裁者,富于效率地解决纠纷总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些能够使纠纷得到最有效解决的方案,往往并不一定是裁判者自身认为合理者,而是能够令纠纷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方案。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让争议双方把话说在明处,将证据摆在面前,无所偏私的裁判者根据这些双方亲眼目睹的证据、亲耳聆听的法理对案件作出判决,这种公开的程序更有助于获得一个双方容易接受的结局。相反,法院暗箱操作,当事人就无法对法院产生信任,即使判决公平,败诉方也会满腹狐疑,认为对方的胜利来自不正当的幕后交易。最终,法院将招致越来越多的抱怨和抵触,承受越来越沉重的社会压力,甚至带来更广泛的社会疏离。
  
  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除了允许公民自由旁听、通过落实法官独立以消除审判脱节之弊以及强化判决书说理之外,我们还需要把判决予以公开。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一个过去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唾手可得,那就是将全国各级法院的所有判决书文本———当然,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公开者除外———全文及时和不加修饰地在网络上发布。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司法公开要求,同时也是一项惠而不费的并具有实质意义的司法改革举措。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