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盎然的宪法
贺卫方
【关键词】无
【全文】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味深长呢。
不过,这种用于人不适当的诗句,前半截却可以很适当地用到
宪法上。某些
宪法尽管看起来很威严也很堂皇,但是,其中所承诺的种种却往往无法在现实中兑现,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衬出的仅仅是束之高阁的悲凉。例如在古典中国,法律的适用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梁启超就批评过:“第中国之律例,一成而不易,镂之金石,悬之国门,如斯而已。可行与否,非所问也;有司奉行与否,非所禁也。”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柴进迷信法律:“放着明明的条例,和他打官司。”李逵却看得清楚:“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有法不依,其弊甚于无法。可是,怎样才能使得
宪法和法律具有实际的效果呢?任东来主持撰写的这部《美国宪政历程》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任东来教授是一位知名的美国史专家,在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等学术领域卓有建树。但是,近年来,这位历史学家的学术兴趣却转到了美国宪政史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没有对美国宪政的研究,就无从深入地解释和评析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理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和几位友人合作推出了这本重要著作。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对联邦最高法院在过去两百余年25个重大案件的审判的再现,向读者展示了一部形象的美国宪法史。这幅历史图画在细节的刻画上栩栩如生,而评论则从大处着眼,要言不烦,对于相关制度演进的过程及其历史和现实的意蕴给予了深刻的揭示。
观察世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
宪法内容以及结构等容有差异,但是,面临着的问题却是大体一致的,那就是宪政的两大课题:如何对政府的权力加以制约,以免专制的发生,以及怎样切实地保障国民的各种权利不受政府以及其他力量的侵犯。宪政的这两项使命差不多可谓一枚硬币的两面;政府权力不受制约,则民权自然难以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
宪法就是一张规定权力与权利界限的契约纸。可是,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前面所提及的历史事实表明,起草一部看上去很美的
宪法并非难事,纸上的东西如何化作具有活力的规则却是需要切实的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