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它可以规定的内容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第64条)。此外,经济特区可以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法规,在本经济特区内实施(第65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且可以变通的内容受到
宪法和其他法律的限制。
“规章”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前者主要由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制定,规定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第71条)。地方规章由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政府制定,具体规定: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第73条)。
《
立法法》的规定表明,不同的税法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权限范围。每一表现形式都应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适用,超越权限的税法形式是违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3)关于税法形式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税法形式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税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税法体系的层次性和内容的完整性。
从《
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税收法律应当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也是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不过是对法律的细化或说明,仅占辅助的或次要的地位。当然,这里的“主导”不是指数量上的优势,而是指有关“税收的基本制度”,包括税收的实体制度和税收的程序制度都应当由法律规定,即使不能面面俱到或详细地规定,也必须对税收的有关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应当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和准则做出规定或限定。同样地,“辅助的或次要的地位”也不是指数量上应占较少比例,而是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的内容都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超越法律规定之外。即使有授权,也必须在授予的权限内。
2.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及完善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是在《
立法法》颁布实施之前形成的。主要有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后又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订。有关税收的内容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