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位优势。这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相对便宜、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等。区位优势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当一个企业同时具备前两种优势,并能确认获得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常常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选择,当然这也是对企业最有利的选择。
邓宁认为,尽管上述这些优势的内容和性质因国别、行业或企业的特定而互不相同,但仍可用它们来解释和判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邓宁据此列出一个表,以说明上述三个条件与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关系(见表3-3)
表3-3:
供应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优 势
供应市场方式 所有权 内部化 (国外)区位
对外直接投资 有 有 有
出 口 有 有 无
非股权资源转让 有 无 无
(资料来源:约翰. H. 邓宁:《在变化的世界环境中的多国企业: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吗?》,转引自段云程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第118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986年11月,邓宁在“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开放政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他的理论分析和预测的基础来自经济理论的两个分支--国际资源配置理论和市场缺陷理论。而前者则是H-O要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后者则是海默等人提出的最终产品市场不完全和巴克利等人提出的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等理论的综合。邓宁认为:“总的来说,这些理论有助于解释由企业所创造或获得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起源以及企业对这些优势的战略管理”。 他进一步指出,要素秉赋理论与市场缺陷理论二者的结合表明,“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超越国界的交易所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连同企业在不同国家确定不同阶段增加值生产的愿望,应当是任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内容。国际生产的特征及格局将取决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各国区位优势的结构。而这些优势不仅影响所发生的经营活动的性质和这些经营活动所在的国家,而且影响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特征,这些特征将决定它们在国际市场的战略”。
邓宁从微观角度概括了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企业拥有对特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适合这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把二者联结起来,促使企业跨国化扩展的则是其转移使用无形资产的内部化组织能力。这样,他的折衷理论就较前述理论更全面和综合地说明了企业跨国发展的基本动因。
但是,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论到国家,提出了前述的投资阶段理论。这又使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前所述,处于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突破邓宁的论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折衷理论以极大的冲击。究其根源,邓宁同海默及弗农等一样,均是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厂商为对象构筑其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海默到邓宁都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首先须在国内活动中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然后才能据此发动跨国经营。这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以获取市场和高额例如为目标的跨国企业活动是恰当的,但并不完全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少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