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违法”应该缓行
赵德关
【关键词】法律解释
【全文】
一旦披上学术的铠甲,在此我就是真理的追求者。
——丘吉尔
今年5月18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2004〕96号,以下简称《纪要》),其中第四部分“关于法律规范具体应用解释问题”中,明确了“在裁判案件中解释法律规范,是人民法院适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不亚于在中国司法灰色的天空中划过了一道银色的闪电。但这闪电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惊喜,因为它标志着法律解释权司法本质的归位?是不安,因为它意味着对现行法律解释体制的挑战?还是深深的忧虑,因为它标志着“良性违法”的阴影又一次闪现在作为法治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部门身上?我想,一个真切关心法治的国人,其真实的感觉大概是先有一陈惊喜,接着是有点不安,最后是陷入深深的忧虑吧。
《纪要》的前述规定实际上是将法律解释权“天女散花”,授予了每一级、每一家法院,从而与现行法律解释体制产生了冲突。现行法律解释体制主要是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
《宪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
《决议》)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
《立法法》)确立的。
《宪法》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
宪法和法律。
《决议》划分了立法解释与应用解释,明确规定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立法法》则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遍查上述规定,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均找不到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有权解释法律的依据。也就是说,最高人民法院以一记不太规范的《纪要》,将确立现行法律解释体制的
《宪法》、
《决议》和
《立法法》付之一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