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阿耿】:我之所以“痛骂”那些大学教师,不是因为我天生喜欢骂人,而是因为一些大学教师确实存在问题:职业良心和职业能力问题。我倒不是因为有的老师有社会兼职而痛骂,我不反对大学教师有社会兼职,对此我还是容任的,但我反对的是过分社会兼职以至于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在文章中也说过了,大学教师要安心做学问、认真上好课,意思是说大学教师要把科研和教学作为自己的真正职业,培育起码的职业道德,铸就扎实的职业功底,然而这需要充分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花在兼职(“打野食”、“走穴”)上,一来与职业道德相悖,二来与职业能力相离,最终成为一个学生痛骂的“混子教授”或者说“浆糊教授”。有人也提出“不与社会接触怎么做好学问”,我认为,适当的必要的社会调研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但与社会接触要讲究接触方式和接触程度,从方式上来讲,社会接触的方式要适当,学人就是学人,官员就是官员,商人就是商人,有些老师一心想当官,两心想经商,真心叫他搞个课题调研时,它的首要反映不是“到哪里调研”,不是“调研什么”,也不是“调研期限”,而是“有没有钱”、“多少钱”、“什么时候发下来”等。从程度上来讲,不能毫无限制的“社会接触”,我听人说有些老师整天在外边上课、做律师、开公司,学校的课根本不放在眼里,整天不搞科研甚至视科研为敌人。这就太离谱了。今年是我国《
教师法》实施10周年,该法第
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试想,身为大学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上,谈何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
【记者】:您认为您所列举的情况在当今大学教育中存在多大比例,您是基于一个翔实的调查吗?会不会以偏概全?
【土生阿耿】:理论的诞生的材料来源无非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些观点的论证未必一定通过直接的原始调研材料,刚才所说的这些情况到底有多大比例,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翔实的调研,但是能够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就已经足够叫我担忧了。前一阵子我曾看过南方网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题目叫《炮制论文只需要半天,高校毕业答辩论文造假现象调查》,提到好多教师流行“走穴”,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走马观花、毫不负责,有一个学生在答辩前一周仅仅用了6个小时就炮制出一篇1100字的毕业论文,交给指导老师,老师边看边点头,还说什么“观点新颖”,当即就通过了。这不是个别现象,试想,有些教师整天在“忙自己的活”,哪有时间好好备课教书育人?更遑论什么悉心指导毕业论文了!我所了解的一所大学,由于专业比较热门,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搞点研究,并把成果展示给学生保证教学质量的老师,真的是很少,少的可怜。看看一些教师的名片,就会发现有的甚至连“教师”身份都不写上去,都是什么“顾问”、“经理”、“律师”之类的头衔,即便名片上发现与其本职工作有关的信息,也是那些在学校有个一官半职的老师,或者是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这些现象以及扮演这些现象的老师,正是我文章所“痛骂”的。对于那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好老师,我是不会痛骂的,相反我会尊敬他们,他们才是值得学生和人民真正爱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