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款借自然人使用未必就构成挪用公款罪
司马当
【关键词】挪用公款
【全文】
2002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刑法第
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使用’:(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其他自然人使用的。”由于这项立法解释规定的比较笼统,给各地正在审理或即将审理的涉嫌挪用公款犯罪案增加了许多困惑,控辩双方各执一词,法院无所适用,在法学理论上产生了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景象。即使事实基本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法院也可能会作出大相径庭的判决。现以最近某法院审理的一起“挪用公款”案件为例加以说明。
孙某系某高速公路指挥办公室(以下简称“高指办”)的会计,2000年5月3日和5月9日根据高指办领导的指示分别将两笔三万余元的公款借给单位的两位职工,用于交高指办单位职工收石子的集资款。原来高指办曾集体研究每人集资5万元用于收石子卖给高速公路的施工单位,由于个别职工家庭困难,缴不齐5万元款,经高指办领导同意,由个别职工出具借条入帐,从高指办的公款中支出现金进入单位集资款内,用于收石子。对于借款人来说,他们仅仅出具了一张借款条据,并没实际收到现金。后来收石子款回笼后,由会计孙某将借款收回进入高指办公款帐户内,其余的款除归还集资外,每人又分得了七千元的经营利润。案发后,高指办负责人及孙某和两个借款人均被检察机关以“挪用公款罪”起诉。而笔者作为孙某的辩护人则认为孙某的行为构不成“挪用公款罪”。
在2003年版的《中国法律法规大典》中,有一个《田宝来将公款借给外单位使用不构成犯罪案》的案例。说的是1989年6月初,西安钢铁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田宝来经请示厂领导同意,将5万元人民币借给未央区富民印刷厂,被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检察院以挪用公款罪提起公诉,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宣告田宝来无罪一案。该案的评析指出:挪用公款与借用公款虽一字之差,但关系着罪与非罪的界限,必须严格加以区分,区分挪用公款与借用公款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看是否办理了合法手续,挪用公款是行为人私自动用公款,并未办理合法手续;而借用公款则是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经主管领导批准,办理了合法的借贷手续。其二,看公款所有人和使用人是否双方自愿,挪用公款中的公款所有人对公款被挪用这一事实根本不知道,谈不上自愿,公款所有人与使用人之间不存在借贷关系,而借用公款中的公款所有人与使用人双方均处于自愿,形成了合法的借贷关系。本案的被告人田宝来作为西安钢铁厂劳动服务公司的负责人,批准将本公司的5万元公款借给个体企业使用,此行为虽然违反了财经纪律,但他不是擅自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的公款借给他人,而是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经请示领导同意,以单位的名义与对方单位签订了借款协议,而且其本人也未从中谋取私利。因此,田宝来的行为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本质特征。一审法院判决宣告其无罪,二审法院予以维持,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