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应诉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这样的道理,积极应诉,有力抗辨,将会增加反倾销调查申请企业的法律成本,从而阻吓潜在的反倾销调查者。最近我国浓缩苹果汁企业应诉美国反倾销案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我国应诉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程序,最后获得了0%税率的裁定,这使得美国申请企业耗费5年精力和众多政治资源后并无太多收获。对应诉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案例;但对于所有欲申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这却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案例。当应诉企业越来越深谙应诉之道后,国内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成本和风险也就水涨船高。
3、对其他产业、消费者转移的“成本” 可能大于受保护产业所得到的“好处”
反倾销制度中有一知名度很高的条款,就是公共利益条款。任何一起反倾销调查中,几乎都有上下游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激烈争论,对上游产品征收保护性的反倾销税,意味着下游用户成本的增加。公共利益条款,就是要保证反倾销调查在这种的经济利益冲突中作出最佳选择,然而并不是所有调查都能成功做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近30年,钢铁产业是美国反倾销制度最大的用户。1970年到2002年,美国的258起反倾销调查中,有123起是钢铁产品。美国企业家协会出版的《高科技保护主义:反倾销制度的非理性》中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若反倾销税或保障措施能够减少15%的钢铁进口,则可以挽救6000个钢铁行业的就业机会。但是,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将因反倾销税多付出270亿美元的成本,也就是,为了挽救钢铁行业的一个就业机会,花费的成本将是45万美元。而且,钢铁产品的下游用户企业还将丧失掉1.8万个就业机会。可见,美国钢铁行业的反倾销调查对美国整体经济而言,很不划算,得不偿失。而且,美国的钢铁业也并没有从反倾销税获得好处。由于新炼钢技术的采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美国钢铁需要量的停滞,美国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还是从1980年的40多万人,下降至2002年的15万人左右。
4、可能招致被调查方的报复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的国内产业也许因国外产品进口冲击而受到损害,但其他产业却从对外出口中获得利益。这样,受损的国内产业诉诸反倾销调查时,在出口中获益的外向型产业很可能同样成为他国报复的牺牲品。如此,我们不难理解日本几乎不进行反倾销调查,像日本这样高度外向型的顺差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太容易受到报复,而得不偿失。
另外,很多企业日益成长为跨国企业,当他就某项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时,被调查地区很有可能是其投资地,或者是其产品的出口目的地,或者有着其他商业利益。此时,该企业很可能因其申请反倾销调查行为,而使自己在被调查地区的商业利益受损。即便是该企业能逃脱这种报复,在被调查地区有着商业利益的其他本国企业将成为替罪羊。
换而言之,害人终将害己。美国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效果,在美国积极运用反倾销制度的同时,近年来,美国的大型跨国企业正在其国外市场日益感受反倾销之痛。为此,美国商务部不得不成立了专门监测分析各国对美反倾销的新部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