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徭役何时休?

  第七,古代徭役主要依靠暴力强制推行,当代徭役往往采取软强制的办法推行。秦汉以降,各朝各代的法律都规定,对逃避徭役者要处以很重的刑罚,甚至处以死刑。毛泽东时代主要依靠思想斗争、政治动员、大批判等等方法实行软强制,而不使用刑罚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基层政府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服徭役。这些手段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贷款,子女入学、升学,招工,征兵,土地发包,宅基地的供给,等等等等。不使用暴力强制,或许也是人们不认为当代中国有徭役的原因之一。
  第八,古代徭役工程往往与服役者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当代徭役工程往往与服徭役者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无论是修筑万里长城还是开挖京杭大运河,尽管对全民也有一些好处,但那是非常遥远的好处,服徭役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当代徭役工程尽管实际上也有可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但是至少在表面上是与服徭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如本乡、本县的灌溉、排涝等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如果修建得当,其好处农民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当代徭役不需要暴力强制就基本能够推行的原因之一。
  
  三、当代徭役的危害性
  
  第一,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农民贫困化。虽然当代徭役一般在冬闲时节派发,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是毕竟影响农民的收入和支出。一方面,服徭役至少要多吃粮食,另一方面,服徭役期间多多少少要减少一些收入。如果不服徭役,农民可以利用冬闲从容地做一些有利于增加收入的事情,比如捞鱼摸虾,拣拣破烂,修剪修剪房前屋后的树木,走亲访友以了解一些市场信息,到集市上做点小生意,等等。如果冬天要服徭役,这些事情就要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别人的劳动都挣钱,而农民劳动不挣钱,这就加剧了农民的相对贫困化。
  第二,加大了官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使农民在精神上觉得低人一等。不管政府如何宣传,说农民阶级也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农民永远不会相信,他们很实际。别人不服徭役,我们要服徭役,有什么主人地位可言?他们根本没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都很自卑。所以,千方百计跳出农门,是农民的最高理想,如果自己实现不了这一理想,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上个世纪70-80年代,“农转非”一度成了败坏社会风气的渊薮,就在于“农转非”具有近似于奴隶解放的性质,只要能够“农转非”,任何一个农民都不惜请客、送礼、走后门,直至行贿。现在“农转非”降温了,但并不是农民不想“农转非”,而是因为“农转非”的市场门槛实在太高了,比以前的政治门槛更难跨越。
  第三,阻碍法治建设,阻碍市场发育。当代徭役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所为,且没有任何法律根据,在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今天,徭役和法治建设格格不入。徭役的实行也阻碍了农村劳务市场的发育,妨碍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如果政府按市场规则有偿用工,看起来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是,有偿用工也能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增加农村的购买力,拉动经济的发展,最终也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