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美相比,德国的自由主义传统要少得多,但并非没有。威廉-冯-洪堡是德国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1792年,洪堡写成《有关试图界定国家活动范围的一些想法》一书。洪堡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人的自发性、主动性应当居于首要的地位,人的创造力是最可贵的。洪堡相信,一个拥有强有力政府的国家会对个人造成威胁,因而,必须对国家活动的范围加以限制。国家应该避免对公民积极福利的热心关怀,提供安全(防止内部冲突,抵御外敌入侵)是国家活动的边界之所在,国家活动不应该越雷池半步。
可以说,洪堡和福斯多夫的观点针锋相对。前者认为,国家活动的范围以向公众提供安全为限,不应该对公民的积极福利过于关心,后者认为,国家应该关注公众的积极福利,积极向公民提供生存照顾;前者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后者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权力的依赖性。
服务行政的理论是否真的对个人自由造成了威胁?二者是否真的存在冲突?按照哈耶克的理解,自由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限度。 换言之,自由是强制的反义词,自由意味着强制的不存在。很明显,行政法学中所指称的“干预行政”由于具有很强的强制性,是行政权力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因而构成了对自由的否定。那么,以向公众提供生存照顾为己任的、不具有直接强制力的服务行政,是否也构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威胁?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布兰代斯法官的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当政府的目的在于行善便民时,经验告知我们更应当保有警醒以保护自由。生而为了自由的人,对于抵抗藏有恶意的统治者侵犯其自由的行径,自然具有极高的敏感力。然而,对自由的最大危险,则潜藏在哪种热心者的诱人的但却剧毒的行径之中,潜藏在那些善意但却令人无法理解其为何如此之善的行径之中。
具体而言,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做法在如下几个方面都构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其一,很明显,政府提供服务的前提条件是政府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只能来源于强制性的税收。自由主义者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使产权,这是至高无上的自由,而政府的税收政策(无论其具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也是对个人产权和个人自由的侵犯。其二,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既行使强制性的权力,又向公众提供服务。在其履行后一种职能时,有可能滥用其强制性的权力,侵害个人自由。其三,当政府垄断了服务活动时,个人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政府提供服务本身不会产生强制,但是,当政府进入服务领域时,常常要求享有一种垄断特权,阻止其他人进入该领域。当政府垄断了各种服务,控制了一切经济资源,成为民众福利唯一的供应者时,就会拥有无限的强制性权力,面对这种压倒性的强力,个人无能为力,孤立无援,只有俯首顺从,毫无个人自由可言,个人成为政府手中的工具;而政府则由服务者变成了特权者、强制者。可以说,政府应否垄断公共服务活动是一个对于维护自由社会来说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问题。一个垄断了各种服务活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福斯多夫发表《作为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时的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本身就是好的,在伦理上是可贵的,是值得追求的价值;同时,他们也承认,自由具有功利方面的价值。密尔指出,自由是社会进步永不衰竭的源泉,因为在自由的条件下,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可能的独立的进步中心。 换言之,自由之所以能带来进步,是因为它是对各种生活方式所作的尝试。罗素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命脉所在。 因而,许多自由主义者极为重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洪堡指出,人得到最为多样性的发展具有绝对且本质的重要性。 而自由则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是由自由的活动和许多活动的主体所产生出来的,它反过来也会产生自由和多样性。 然而,政府对某些服务活动的垄断只会扼杀人的个性,使社会变得千篇一律,极为僵化。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教育了。密尔指出,政府垄断下的国家教育仅仅是一项将人们模塑成完全相似的人的人为设计,通过这种教育强加给人们的模型,一定是那些令政府中的支配性力量感到满意的东西,这种国家教育只会渐渐导致一种控制人们心智的专制,进而导致对人身的专制。 早期的洪堡极为反对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认为这是把一种武断的框框强加到人的丰富多彩的、有机的发展之上。公立教育是有害的,它阻碍了成就的多样性;而且是不必要的,因为自由的国度绝不可能没有(私人提供的)教育机构。洪堡明确指出,教育完全超出了政治机构应受到恰当限制的范围。然而,拿破仑战争使洪堡改变了立场。洪堡的后半生致力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制度。此前的使个人人格得到最为多样化发展的欲求也就退居次要地位了。可以说,洪堡的努力既使成功的,同时也是失败的。他建立起了极为高效的国家教育制度,将普鲁士的教育水平提高到相当的程度,促使普鲁士乃至全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只要想一想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的暴行,我们就会认识到,那种缺乏对个人人格的多样性的尊重的国家教育制度从人的内心消灭了自由,使人变成了极权主义的工具。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