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某盗窃案看我国刑法中不定期刑的存废问题
胡绍宝
【关键词】不定期刑 存废问题 理论争议 法理分析
【全文】
[案情介绍]
被告人:胡某,男,22周岁,无业。
被告人胡某自幼丧父,随母改嫁,后因常受继父打骂即离家出走,四处游荡,致染上盗窃等诸多恶习。因为盗窃,被告人胡某曾两次受劳教。1999年10月被告人胡某又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3年。在服刑期间,胡某经常顶撞教官,且仍时有小偷小摸行为。2002年10月被告人胡某刑满被释放。2003年初,胡某于入室盗窃时,被再次抓获。
检察机关以盗窃罪对被告人胡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胡某之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且胡某在刑满释放后2个月内便又犯盗窃罪,故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64条,第
265条第1款之规定,以盗窃罪从重判处被告人胡某有期徒刑3年。
理论争议
本案中,对于被告人胡某盗窃行为之定性自无疑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胡某盗窃成性,已系惯犯,在第一次犯盗窃罪服刑期间,竟经常顶撞教官,且时有小偷小摸行为,可见恶习依旧,改造效果很差,然而狱政机关明知胡某再犯可能性极大,却仍不得不将其于刑满时按期释放,以致胡某释放后仅两个月便又犯盗窃罪。
鉴于此,有些实务及理论工作者便对现有的有期自由刑提出质疑,认为有期自由刑过于机械呆板,缺乏弹性其执行的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已经改过自新的受刑人,因刑期未满而无法释放,以致刑期过剩;二是毫无悔改表现的受刑人如本案被告人胡某,因刑期届满而不得不予以释放,以致刑期不足。前者虽然可以借助假释制度加以补救,但后者呢?于是他们认为,应在我国刑法中确定不定期刑,以充分体现刑事政策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避免有期自由刑的僵硬弊病。那么此种意见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
刑法理论中由来已久的关于不定期刑的纷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主张实行不定期刑的“肯定说”的主要论据是:(1)不定期刑符合彻底达成改善犯人之目的(2)不定期刑可以弥补定期刑可能产生的“刑期过剩”和“刑期不足”之缺陷(3)不定期刑有助于实现犯人自决原则,可调动犯人的改造自觉性(4)不定期刑可以彻底实现防卫社会之刑罚目的(5)不定期刑有助于实现刑罚经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