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侯国云:《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3期。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第270页。
苏惠渔:《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苏惠渔:《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苏惠渔:《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第271页。
苏惠渔:《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福田平、大冢仁:《对谈
刑法总论(下)》,有斐阁1987年版,第126页以下。转引自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第272页。
张明楷:《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第502页以下。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第272页。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第212页。此外,还有第二种意义上的犯罪目的,即目的犯中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目的犯之目的是“主观的超过要素”,在犯罪构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要素,所以,它不是笔者在此讨论的犯罪目的。关于目的犯之目的,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以下。
陈兴良:《当代中国
刑法新境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97页。
陈兴良:《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3期。
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