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法言》总序
谢晖
【关键词】序
【全文】
小城威海,红瓦绿树,远在天涯,雄踞东方。为大陆中国最东岸城市之一,亦为世界陆上最东端城市之一。其环境优美,是宜于人类居住之所;人杰地灵,为文武茂才辈出之地 1。近二十年前,此地诞生正规大学教育,开中国大学建立正式分校之先河;近十年前,山大威海分校成立法律系,是为本埠高等法学教育之肇始。
十年创业,十岁辛苦。法律系从五人起家,而今已有教职员工近四十人,本科生、研究生千余人,成功跻身海内中等规模法律院系之列。尤令人欣喜者,来自五湖四海之法律学人,在此天堂般地方,不止优哉游哉、享受生活,更能发奋图强,立志成才。余至此工作之前,即知此情,故当山大校长展涛兄嘱余任该系主任时,我未加多思,欣然领命。余兼任不过半岁,更亲身感受同仁们在学问上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之情景!
大学者,既为文化薪火相传之处,亦是知识点滴积累之地。故发现、创造知识,乃大学学人份内任务。令人深长思之者: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吾国大学之知识创造使命被人为破坏,知识反为“反动”之口实,学问不过“迂腐”之象征。于是乎,“知识越多越反动”被推崇为至理名言;“马尾巴的功能”被讥讽为奇谈怪论……此种颠倒是非之时代,尽管早已过去,然其潜移默化之影响,至今依然。因之大学教师职业,每每为他处求职不得者来勉强任之(忆当初,余选择从教于大学,曾回家乡对友人自豪言及,然余小学老师闻之曰:“再好,只不过一介老师”)。乌呼,如此大学,大楼不大、衣食寒酸;大师阙如、庸人如市,岂不哀也哉!岂不痛也哉!
新世纪伊始,此情此景,明显改变,大学门栏,越筑越高。社会精英,以任教大学为荣;国民观念,以拥有知识为尚。学术气息,弥漫杏坛;创造之风,遍布学园。此不仅大学兴隆之征兆,更为中华复兴之奠基。山大威海分校法律系,正乘此东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借此机遇,提升其学术品位,展现其学术水平,势所必然。而拥有自身刊物,为达致如上理想之通道。
法律学科,固以实践应用为初衷、为宗旨、为归宿,然法律学术,却非径写于法庭、律师事务所。文科学术,每每赖刊物而成长。诸如“国粹”派之借《学衡》而名世;“疑古”(“古史辨”)派之缘《禹贡》而发家;“经济分析法学”之因《经济与法律杂志》而成长;“伯克利学派”之倚《伯克利妇女法律评论》、《伯克利科技法律评论》而壮大……皆可为其注脚。近十年间,国内大学法律院系纷纷创办各自《法律评论》,盖皆因于此。这亦为《东方法言》问世之缘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