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
宪法,是一个紧迫的话题。全社会都应当具有危机感。在制度设计上,急功近利,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中长期利益,是我国制度设计活动中的顽疾。《批复》是这一顽症的再次发作。在浮躁和喧闹的现代社会,“眼球”经济模式已经出现。浅薄和草率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赚足注意力几乎成了生存的技巧。观察一下街道上匆匆行人,就会发现,女士们都以赚取更多的回头率为荣,这是女性的正常心理。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的女士天生丽质,回头率自然高。有的女士气质高雅,风采迷人,回头率自然也不低。如果既没有天生丽质,也没有高雅气质,还要赚取很高的回头率,那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能够奏效。那就是脱掉裤子,裸体显人。本人保证这样的行为一定能够引起他人足够的注意,达到获得高额回头率目标。最高法院就是这样一位女士。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对
宪法的重视,不惜以身显人。从《批复》出台后引起的反应看,最高法院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尽管也有意外的收获。
“但我认为,解决
宪法司法适用问题选择以保护受教育权为内容的齐玉苓案为突破口,则似乎可以肯定是不适当的。因为这个案子本身及因其而来的最高法院《批复》没有与此相关的 足够价值。” “实际上,如果选择一个平等权(如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保障方面的案例或审查抽 象 行政行为合宪性方面的案例为突破口,也许效果更好些。”[童之伟《“
宪法司法化”引出的是是非非
----宪法司法适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001-12《中国律师》]
《批复》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将神圣的宪法规范用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在新中国的司法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这是怎样的一个里程碑呢?这是一个中国的最高司法机关表演司法闹剧的里程碑。为什么要称之为司法闹剧呢?在我看来只能如此定性。这不是个人情感的放肆的宣泄,而是一种深刻的法律感觉。因为这不是对
宪法的尊敬,而是对
宪法的亵渎。一个国家神圣的最高司法机关亵渎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把这称之为司法闹剧难道过分吗?
宪法司法化的观点有多大的生命力呢?但愿能超过非典病毒的寿命。用宪法规范直接处理具体法律纠纷做法还能发生多少次呢?在此,本人提出一个愿望,在本人的一生中,不敢说的太远,再也不想欣赏国家最高法院如此表演。本人的愿望能实现吗?看来只有未来的司法实践才能证明。这个批复有可能作为新中国司法史上最经典的“法律笑话”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