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政策与法制环境探讨
汪洋
【关键词】历史沿革 政策与法规 运输价格 必要保障 WTO
【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输业的管理制度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对道路运输的需求急剧增长,道路运输客货运量的在整个运输系统中的份额分别从1978年的58.75%%和34.21%增加到1998年的91.29%和76.74%;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从1978年的30.00%和2.79%增加到1998年的56.28%和14.48%。20年内公路客运量增长8.43倍,客运周转量增长11.40倍;公路货运量增长11.46倍,货运周转量增长20.01倍。同期内铁路的客运量仅增1.15倍,客运周转量增3.38倍;铁路货运量增1.46倍,货运周转量增2.30倍。充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道路运输门到门的优势在得到发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运输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挑战。我国目前运输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均属结构调整问题,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涉及如何在运输领域利用市场机制以及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问题。
我国运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与运输业有关的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运输业主要以国营企业为主,加上少量的地方集体所有制企业,没有私有制企业。在运输管理体制上各种运输方式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在道路运输领域,城间和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由交通部负责,城市公共交通由城建部门管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输系统在建国初期,充分利用有限的运输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运输体制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质量运输服务的需求。最终导致了改革开放运输市的政策。
第二阶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道路运输业是最先实行经济改革的行业之一。先是省运输公司的下放,分散经营,后来允许更多的集体和个体所有制运输企业进入运输市场,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客货运输企业共存竞争的局面。
第三阶段:1988年- 1988年
我国运输业实行了适度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国外投资者在我国开办合作、合资汽车客货运企业及维修企业。并于1988年8月批准了第一家中外汽车运输企业。1992年9月,交通部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交通发展的二十条措施"。1993年11月,交通部颁布了"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管理暂行规定"之后,使道路运输业引进外资立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去年11月中美就包括道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仓储等领域实行开放的问题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我国政府在道路货物运输方面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承诺和开放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