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村土地流转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上,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守着土地不搞自由买卖,还不照样穷?但是这不是不搞私有制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失误和偏差,包括国家对农村财政投入的比例一直下降,从最高的11%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而这部分投入很大程度上又被各级财政瓜分了,没有真正用在了农民的身上。此外,家庭承包制度的盲目全面推行和侧重发展工业,大搞城市化建设的方针,使得毫无知识积累和市场经济准备的农民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和城市化浪潮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二,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的办法之一是本文下面要谈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绝不能混淆。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解决农村问题靠把土地私有化的主张,而是主张认真对待现实,找出农村问题的真正症结。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下面我们用一章的篇幅来集中探讨家庭承包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及人们在摆脱困境时走出的新新之路。“正是这股有效维持该制度的平均主义要求促使土地使用权分配的两大原则:一是全部集体耕地必须按土地之好坏及离村落之远近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平均分配。二是必须在若干年内作一次土地调整,以便适应各农户的人口变化。由平均主义的第一个原则所导致的结果是,各农户的耕地分散而不集中。这给耕作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由平均主义第二个原则所导致的结果是,促使农民对土地使用的短期行为;由这两个原则共同导致的结果是,需要联合起来方能有效进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今成为一个极其困难的大问题。而农村相当数量的中低产田的改造,端赖于农田水利的共同投入。”
  单干带来的利弊是明显的。一方面,由于家庭承包之后,收益权清晰,农民只要“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财产所得。这与人民公社化时期,吃大锅饭,权责不明的大集体收益相比的确是对农民个人短期利益的增加非常有好处,对集体的积累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正如上文所讲的那样,过分强调平均主义和分配到人,农民个人与集体事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农民往往很难去想象到集体对于各户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没有集体出面维护和管理,趋于荒废;另一方面,农民之间为了水资源的利用不断产生纠纷。其他基础设施的运营莫不如此。
  而以下几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则更是势不可挡:一、近年来农业效益下滑,尤其是单家独户的农作物生产既难于及时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又不容易掌握市场信息和合理销售。农产品价格不高,农民卖粮难,均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二、农业收入的微薄伴之而来的是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农民纷纷转入二三产业并大量涌入城市,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农民已经不把土地作为唯一可依赖的对象,部分地方出现了农民少种或不种粮田的现象。土地的抛荒成为一种很无奈的现实,即便剩下艰难维持着农作物耕种的农民们也是苦不堪言。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