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来都是这么真实地表达着他的情绪,不在乎形式。比如讲记录存货的“永久记帐法”和“时段记帐法”,他很感慨地说十五年前他在同样的这间教室里给学生讲这个时,曾告诉他们大部分公司都用“时段记帐法”,现在他必须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计算机,“永久记帐法”成了首选和通用的方式。他认真的盯着我们,“listen to me, computer is shit but you have to rely on it!”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个法学院教授口里在课堂上说“shit”,而且那么认真。
偶尔他也会很严肃地表达他的观点,甚至会在刻板单调的
会计法知识里加入很多感情。他讲到最近备受瞩目的ENRON事件,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Andersen Worldwide)出具的审计意见有问题,表情少见地严肃起来“会计师是要有良心的”。我因他这句话而感动,是啊,我们可以为金钱而忙碌,但是不能为金钱而迷失。
最后一节后给他写教学评估表“evaluation”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他讲地不好,我还是给了他一个“fairly good”。大家都说我太善良,我觉得遇见这个风格独特的老师也是一种福气,他是诚心诚意要给我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一门课,是由于我们在太紧张的时间不能预习消化到达到他预期的地步,所以没有办法归罪于他。
Legal Writing这门课让我真切感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虽然在暑假里学了关于引用的规范,可是刚上这门课时总感觉自己所引的案例里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是分割的,他们很生硬地摆在一起,不能融合,说服力不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一点都不严谨,表达不够完满,一时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是语言的原因吗?
上课的时候才明白这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思维方式在作祟。
Bhamati Viswanathan非常耐心地告诉我们如何“analogizing”和“distinguishing”不同的cases,她启发我们,第一次作业的五个案子里,哪个是同样带了样品?哪个是保安采用了强硬措施?分别时间是多长?什么时间是法规允许的范围?哪个案子确定了惩罚性赔偿?哪个案子当事人是未成年人?哪个案子构成了“允许范围”的措施?哪个案子里。。。。。天啊,她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曾经思考过,但是都不是体系化的。她教我们用图表,把复杂的案子肢解成不同部分。所有沉在陈述中的FACTS象石头露了出来。她耐心而欣喜地带领我们在案例的森林中漫步,披开纷繁的迷雾,让我们见到最秀美的树木。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案例法是怎么回事。法规是死的,躺在那里,你不可能从简单文字表面知道什么是“适当的措施”和“合理的时间”,但是案例是鲜活的,同样的案例可以为双方服务,关键是我们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她教给我们这个本领,告诉我们如何做OUTLINE,如何把重要的FACTS记在脑子里,如何用IRAC的方式来表述(ISSUE—RULE—ANALYSIS—CONCLUSION),如何用客户容易懂得的语言和方式来讲法律的理论。那一节课,我感觉自己被洗了脑,原来法律是可以这样的!第一次学会如何利用案例为自己服务,法规的生命力是从案例来的,案例是本,法规是标,同样的法规摆在那里,有不同的案例支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经典的案例是法规的注释和生命力的延续。这一天才清楚感性地体会到两种不同法系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从那天后,每一次作业都是思维上的极大进步。写到Shari Watson的关于a prima facie on discrimination or retaliation(歧视抱复案)的Memorandum时,我已经非常熟练并自觉地在运用她教的方法。最后一次作业是“memorandum for plaintiff in opposition to defendant’s motion to dismiss”,我从11月12日晚上六点开始写,一动不动写到第二天凌晨8点,根本不想睡觉,只是觉得不能停,停下思维就断掉了,八十几页的案例在脑子里鲜活地跳动着,是
关于公司法股东派生诉讼告董事的,我支持股东论证可以“excuse the demand”,觉得写东西真是一场游戏,你要不停地前后呼应,果因分明,要有案例紧跟观点,要有给法官一目了然的大标题小标题小小标题。法律是一种语言,法律写作是一种更加固定和模式化的语言,她给了我一种感觉,一种知道必须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感觉,从开始的故意套用到现在的不知觉间的表达,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改变。
和她成了好朋友,我们谈很多东西都有共鸣。想象她看着我们每个人的作业,在电脑里敲出她的评论,打印,和我们的作业订在一起,再和我们二十个人单独来谈,要花费多少时间。真是佩服她的精力,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压力,而她的是双重的。记得有一天在图书馆里遇见她,她告诉我她一夜没有睡,为大家改作业,同时准备
宪法的PAPER,听一天的课。真是感动,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道路,关键是兴趣和投入。从她身上学的东西不只是法律写作而已。
(六)结语:洒泪播种者会含笑收割
自己曾经发明的一句名言是“所有付出都有回报,只是通常我们不知道回报的时间和方式罢了”。的确,一个洒着泪水和汗水播种的人,总会等到收获的季节。
当我12月6日
公司法最后一节课在P100含泪为Wachter鼓掌时,并不清楚这半年自己得到了什么。那一刻,只是不舍。而12月7日到21日这段准备考试的时间里,回头去看自己读过的书,重新经历了这半年时光,才清清楚楚意识到自己得到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磨砺与超越,许多困难和痛苦居然一点点克服了。
短短的14天,是这半年的收割期。
这段日子,自己象一个充满了斗志的战士。白天坐在图书馆四层412那个位子读书,在笔记本电脑上做着每一门课的OUTLINE,梳理着思路,思考着原来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的东西。深夜在清风中看着漂亮的夜景回家,读书到凌晨5、6点,倒头睡去。11点起床,再去图书馆。
12月11日凌晨,看着自己做的77页国际金融法的OUTLINE,开心之极。18日考
公司法,17日夜,在床上回想这学期所学,发现有几个题目自己很想做论文,于是开始构思结构和要点,人兴奋之极,居然一直想到凌晨4点,这是生平第一次想专业论文到忘我到失眠。只睡了四个小时,爬起来去考试。老师的题从课本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每看一道就觉得惊喜,知道他又出到了自己喜欢的要点里,就仿佛看见了自己当时是怎样地学习这章,他的题目陪我重新经历了生活。一切清晰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