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相当复杂。主要有:
(一)四要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打黑除恶工作难以深入。
我们知道,要高水准地完成一项任务,必须有要素的保障。而按照“要素的逻辑标准”去衡量,所涉的基本要素不外乎组织、意识、实物、信息四要素。也就是说,要素的齐备性、充分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决定着任务的完成水准。打黑除恶也不例外,要很好地完成打黑除恶任务必须有四要素的保障。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黑除恶的保障要素存在着不少的缺陷。首先,打黑除恶的机构是临时组建的。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其专业化程度必然不高,由这样一支队伍去对付所有犯罪中最复杂的犯罪——有组织犯罪其情景可想而知。其次,就意识要素而言。
刑法对有关“黑恶势力”犯罪问题规定得特别模糊。这样,使政法各部门对有关此类犯罪的特征认识不一致,也影响了《
刑法》294条的运用。同时,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也很容易使人们对打黑除恶的龙头地位在自觉不自觉间产生动摇。还有,什么是“保护伞”,法律规定得笼统、不具体,而且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司法解释,因此,政法部门对这类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很少触及的“人”产生认识上的不一致就在所难免了。第三,打黑除恶除了缺人,还缺钱,缺信息。这些长期以来困扰刑侦工作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打黑除恶工作的深入进行。
(二)打击犯罪的警务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刑侦战斗力。
如前所述,四要素制约着任务的完成。同样四要素也影响着刑侦战斗力的生成。刑侦战斗力直接左右着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刑侦战斗力的高低决定着刑侦工作的好坏,当然它也决定着严打的成效。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刑侦战斗力。为此,必须组建专业化的刑侦队伍,不断进行刑侦工作改革;要建立健全各种约束与激励机制,并切实实行;要进行必要的投入,打好侦查工作的基础,实现信息与技术在侦查工作中的完美结合。如果我们不能进行系统的有序的投入与建设,而只是光喊口号,做表面文章,那么要想切实提高刑侦战斗力是不可能的。同样,一支这样的队伍要想在严打中取得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也是很难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福建省刑侦工作现状:其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投入严重不足。经费和警力仍然是制约打击犯罪效能的关键问题。就办案经费而言,目前福建省公安刑侦部门财政拨款的业务经费(包括侦查破案费、装备费、宣传费、奖励费等)仅占侦查办案需求的五分之一左右。对于经费不足的部分,刑侦部门特别是县以下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只能在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默许下,通过罚没返还、社会集资、非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摊派等非财政渠道自行解决,日常工作经费没保障,就更谈不上加强刑事技术装备建设。大部分地区年办案经费的缺口都在50%之上,有些地方办案经费仅够用一个月或办二起大案。就刑事技术而言,其落后之程度十分让人震惊。表现为:1、刑事技术人才异常短缺。大部分县区公安机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仅有3至6人,这3至6人既要承担全县(区)所有大案的勘查任务,还要承当该地区部分刑事案件的鉴定及其他任务,他们所面临的窘境可想而知。按公安部最低标准,福建省县、市(区)就需配备刑事技术人员740名,而目前仅418名,缺额322名。人员配备不足,超负荷工作,使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疲于奔命,又缺乏时间精力系统地总结工作得失和及时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造成队伍知识老化,工作质量难以提高。2、刑事技术设备简陋陈旧老化。许多技术点只配有最简单最原始的技术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大都是80年代装备的,十分陈旧。在此,找不到一点点科技破案的感觉。2001年公安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下达了《公安刑事科学技术装备配备标准》,依据各级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部门所担负的任务和职责,制定了装备建设的最低标准。目前全省只有厦门市和14个县、市(区)分别达到这一最低标准的"下限"。尚未达到"下限"的县、市(区)刑事科学技术装备平均仅为10.36万元,设区市平均仅为125.63万元,与县、市(区)普通型60-120万元、加强型120-200万元,省会市700-2000万元,其他地级市400-1200万元的部颁最低标准相差甚远。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使常规的现场勘查活动都难以得到开展。现场勘查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客观;现场勘查必须依程序、按步骤进行;勘查工作结束或基本结束后要就地召开案情分析会等等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些地方都难以实现。现场勘查活动成了名符其实的“走过场”。这样就使侦查破案失去了依托的基础,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3、装备稍好一些的技术点面临设备维护、维修上的困难,而且办案消耗经费得不到保障。以省公安厅刑事科学技术中心为例,近几年设备维修、办案消耗费缺口都在80万元之上。其他技术点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因对刑事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全省95%的县(市、区)刑事技术工作处于不正常状态;20%的甚至已经瘫痪。就信息化建设而言,前进的步履十分艰难。同样由于经费短缺,专业人才缺乏,使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