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等待中国期货业的春天

等待中国期货业的春天


董华春


【关键词】国债期货
【全文】
  等待中国期货业的春天
  ——对国债期货“327”事件的反思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  董华春
  (2001年3月22日,原载于《法制日报》,2001年3月28日。 )
  
  昨天是3月27日,327这三个数字让笔者想起了“327合约”,所有关注中国证券发展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三个数字。“327” 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最后8分钟内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亏损16亿元人民币,国债期货因此夭折。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仅仅过了两天,26日,英国巴林银行因投机失败而宣告破产。由于巨额的亏损和恶劣的影响,“327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并和巴林银行一起走进了全世界研究期货、金融衍生工具、证券的教科书。历史就这样被记录下来。
  一、
  本来,国债期货是非常好的金融期货品种。美国经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动荡不安,通货膨胀与失业矛盾导致政府政策不断变化,市场利率出现了频繁波动,为回避利率市场风险,197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91天短期美国政府券期货。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度小,被称为“金边债券”, 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在国债二级市场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这正是美国财政部成为国债期货强有力支持者的原因。当时我国国债发行难,靠行政性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中国的管理者到美国考察了一圈,发现人家的这个宝贝不错,也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来主义”。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于1992年12月28日首先出现于上海证券交易所。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10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利率也同样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国债期货市场行情火爆。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占上海证券市场全部证券成交额的74。6%。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陡然增到14家,成交总额达28000亿元。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1995年,与全国股票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照。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