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 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页74 苏 力:“判决书的背后”,《法学研究》2001年5月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 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页264 同上 页266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 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页264 对先例(数量)与法律确定性关系的分析,详见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页705—707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页272 对法治是一种公众物品的见解,可参见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87 对法律推理的功能分析,可参见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38—44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 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72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264 同上引 页102 参见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 译 林毅夫 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页682 当然,具体针对中国,对纠纷解决的替代途径的寻求有时也不仅仅因为法院的判决不能兑现,还跟现代法律的交易成本过高、法律的质量、与民间法习惯法的冲突等因素有关。详细的且更为精到和全面的论述,可参见苏 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尤其是第一编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不能说普遍,但却能获得一种舆论鼓励甚至张扬的现象,如为了一元钱打官司,“就为了争一口气”,等等。如果从经济角度去思考,这是违反了理性行为的原则,但是,如果从一种效用主义的角度入手,这种心理效应对诉讼参与人而言,却是理性的选择。 对司法非道德化非政治化意义的分析,可参见苏 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页138—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