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陷井——从“八大胡同”游说开去
何兵
【关键词】意义 陷井
【全文】
一、朝花夕拾说往事
八十年代初,在我家乡的小县城里,街面上的前卫男女忽然时行穿牛仔裤。穿着半新不旧的破裤子,留着不男不女的长头发,在街头巷尾游荡戏嬉,招摇过市。正人君子们好像大难临头,奔走呼号:“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正在毒害着青少年!”更令正人君子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是,下一辈们对革命歌曲不感兴趣,整天哼哼叽叽的却是:“美酒加咖啡,我就爱喝一杯;想起了往事,又喝了第二杯。……一杯再一杯。”仅仅唱唱,也就罢了,还偏偏要模仿港台歌星,气喘嘘嘘地唱,俨然有淫荡之声。道德家们如丧考妣,涕泪交集地四面哀告:“这些靡靡之音会使青少年们玩物丧志,沉沦于肉体的享乐之中。”看看如今的街面,人们当然知道,其结果是不了了之。牛仔裤的风行,“靡靡之音”的兴起,既未亡党,更未亡国。
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作不着边际的“遐想”甚至是莫明其妙的“狂想”,是道德家们的祖传秘方。西汉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被说成是亡国之兆。唐代的御史大夫杜淹在归纳历史后得出一个结论:“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然而,正如鲁迅所刺的那样:“其实亡汉的何尝是女人!”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的用意当然不在于博得众人的灿然一笑,而是拾起一面旧日的镜子来昭示现代的人们,道德家们时常莫名其妙地怀负杞人之忧。
二、“八大胡同”生是非
来看一下几个月前一家大报的评论员高论吧:
近闻北京某公司正在将“八大胡同”里的青楼遗址开发为旅游景点以招徕游人,不禁愕然。“八大胡同”是什么地方?老北京人都知道,明清时期,那儿是纸醉金迷、灯笼高挂,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称的红灯区。“八大胡同”重新粉墨登场,不由得让我想起很多……。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历史糟粕和封建沉渣会被从垃圾堆中翻出,重新包装、出笼,从而找到再度恣意泛滥的舞台。一旦没有道德底线的约束和高尚文明的指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就失去了支撑的骨架,其后果是悲哀的,更是可怕的。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发此微言之时,因为社会各界和媒体的质疑,“八大胡同”的项目已被取消。
游“八大胡同“就会使“公民的道德建设失去了支撑的骨架”。看着这一英明论断,我们除了感佩这位预言家的丰富联想之外,不得不惋惜这位道德完人的疏忽:他竟然遗漏了故宫!故宫是什么地方?中国人都知道,故宫是封建王朝的堡垒和象征,是帝王将相的醉宫和淫窟,是三千佳丽的痛心之所,是仁人志士的丧身之地。对于这位评论员,我倒是有一个好建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应该力主将故宫给封了,——最好给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