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的“网络经济”决不是科学管理或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中的网络,尽管企业内部的网络管理仍是管理科学的重要领域。网络经济所研究的是,当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网络形式组织起来后,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经济学家不想在网络技术的潮流方面预测未来,也不企图在描述商情方面进行很多比喻。用Shapiro与Varian的话来说,在网络经济中,经济学家“寻求的是模型,不是潮流;是概念,不是词汇;是分析,不是比喻。”
网络经济之所以会引起人们对经济学原理的怀疑,是由于它使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面临挑战。我们可从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读到,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的,当供求两曲线相交时就形成市场均衡。但人们已经发现:对一个负责促销新软件或报刊网络版的经理来说,这里的市场关系与象农产品市场那样的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已有了根本的区别,在这里,供求曲线是没什么用的。为什么?因为在网络经济里,往往是既不存在供给曲线,又不存在需求曲线的。
先说供给曲线为什么不成立。供给曲线存在的逻辑前提是价格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者只要学完微观经济学,都会知道,在垄断与其它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旦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供给曲线就荡然无存。所谓网络经济,只不过是经济学里所讲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产业推广而已。一旦你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线等投下了高额的固定成本,是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对你的软件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而多制造一块芯片也花费不多。这就是说,生产第一份信息产业的成本非常高,但复制此后的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决了供应曲线:当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时,你如何按边际成本来决定价格?难道信息产品统统都要白送?白送一些是可以的,但一个行业的供应不能全部白送。于是,定价就无法按边际成本曲线向上攀升的理由来加以说明,你必须从需求方,按顾客的评价来为信息产业定价。
然而,一旦定价分析从供给方转到需求方,我们的软件推销商同样会跌破眼镜:这里往往不存在价高少买、价低多买的需求规律:说“往往”,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网络也好、软件也好,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的消费行为中也有规模效应:在一定限度内,上网的人越多,你的软件产品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你的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你的产品。这不啻是说,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吗?是的。但请注意“一定限度”,即在你的网络容量不超载的范围之内,经济学用“不拥挤”来刻画这一限度。这里,关键的挑战在于达到消费者临界容量——再往后就好办了。一旦你拥有了一个足够大的顾客基础,市场就会自己建立起来了。但在未达到消费的临界容量之前,需求曲线如果存在话,其斜率也会是正的。其实,你如果观察一家街头的级馆,就不难发现,如顾客盈门,饭菜价格可能会收得高一些。在这里,哪有什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一家口碑好的饭馆,由于顾客多,事先要订位,付费会贵些,但人们仍愿出高价钱。为什么?由于存在消费者的规模效应:在人人称赞的饭馆内消费会感到一种额外的满足,这会抵消个人消费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上网的人数多了,从网上获得信息服务会提高,收费也会高一些。经济学将这类现象概括为“网络的外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