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透过扯淡较真儿:观看《九品芝麻官》之后的闲言碎语和微言大义

  影片中大内总管拿出的黄马褂看上去通体金黄,连纽襻也是,似乎应属于前述的“武功褂子”。然而影片中的被告不过是某水师提督之子,并不见有何军功在身。看来又是导演在讲故事了。
  (二)补子
  影片中包大人升堂问案时所穿的是所谓“补服”,即清朝时官员的礼服,系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比袍约短一尺),门襟有五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外衣。胸前补子的形状和图案可以用来区分的穿者的身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以下至各级官员用方形补子。亲王郡王用五爪金龙四团;贝勒贝子用四爪正蟒二团;固伦额驸用四爪行蟒二团;镇国公以下用用四爪正蟒方补;一至九品文官的方补图案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未入流者亦用练雀;都御史、副都御史、给事中、御史、按察司各道均用獬豸。武官一至九品为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七八品同)、海马;从耕农官为彩云捧日。xliii细心的读者不妨去比照一下影片中的各路官员的补服式样与规格。
  (三)顶戴花翎
  影片中过往的各色官员衙役头上戴的冠帽红彤彤甚至有些金灿灿的,后面的翎子一翘一翘的。但实际上清朝百官冠帽上的装饰也是与品级相关的:清代文武一品冬朝冠xliv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二品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三品衔蓝宝石,余与二品同;四品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五品中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六品上衔砗磲,余与五品同;七品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八品以下镂花阴文,金顶无饰。xlv翎子分为花翎(孔雀翎)、蓝翎(羽制成)、染蓝翎(蓝靛染天鹅毛)。以花翎为贵,其中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佩带翎子,有例戴和赐戴之分。前者如宗室贝子三花,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等双花,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单花。品官也有例戴者,但在清朝前期即使是宗室亲郡王为大臣的若未奉旨擅戴的,要交宗人府议处。在后期,汉人获封爵赐戴以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戴。鸦片战争后开始可以捐戴。咸丰九年更规定,改捐领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价7000两银。xlvi由是可知,并非任何官员都可佩带花翎的。因此,许多影片不分人物身份动辄一片红顶子并乱用花翎作装饰,未免有些过头。
  四、结语:闲言碎语后的微言大义
  在前文中已经看到,明清时代,执掌地方的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等都属于中央监察机构派驻地方。而一些临时受命巡查地方的监察官员,如巡抚、总督往往逐渐地方化,并且叠床架屋般地加在原来的地方官员(藩司、臬司、府、州、县)之上。而督抚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又往往不是通过已有的藩司、臬司,而是经由所抚地方的道来实现的。如果追溯得更久远一些,则可以看到,这种中央官员地方化的事例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如汉代的刺史变成为牧,唐代的十道观察使驻留地方等等。xlvii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央高层机构新旧叠加和旧机构的边缘化——不同时代的皇帝总是倾向于启用自己的御用班子,从前朝继受下来的中央高层机构设置逐渐被架空,于是经历了漫长的朝代更迭之后,中央的机构层层叠叠,简直如太仓之粟一般陈陈相因了。更形象点说,中国历史上中央最高机构的产生和积淀犹如地壳更新运动一样,新的机构产生出来,逐渐叠加于原有机构之上并将其挤向权力边缘。xlviii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在于中国古代历朝都是“家天下”或者说是“化家为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皇帝总要依赖最亲近最听命于自己的人。具体来说,在汉代,中央政府里的最高官员为三公九卿,xlix而作为三公之首的丞相本来就是皇帝的私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书六部地位逐渐超过了“九卿”, l其原因即是尚书能经常侍从在皇帝身边。明代废止了宰相,用内阁大学士(皇帝的私人秘书)掌理国政。li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绕过内阁,设立军机处。而军机处并没有直接向六部大臣及各省督抚发布命令的权力,其地位仍只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而已。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能接近皇帝或者干脆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于是就总能高人一头。在一定意义上,顶戴服饰上的区别也就成刻度与皇帝亲疏远近的标尺:一二三等侍卫分列三至五品,可以例戴单眼花翎,马褂的穿着自然也就有了不同。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