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遭遇激情--陈瑞华老师访谈

遭遇激情--陈瑞华老师访谈


丁春艳 熊江宁


【全文】
  简历:陈瑞华,副教授,1985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连续读完本科、硕士、博士。读博期间发表个人第一篇论文,确定学术方向。1995年成为北大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人员。
 
  与陈瑞华老师见面不多,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很深。这次采访我们放下了手中的采访提纲,开始了一场"浓缩人生精华"式的畅谈。
 
   @一、"只要永远让我拥有我的书、我的笔和我的思想,我的生活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我的精神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


 
  这段话是陈老师内心的真实表白,也让我们开始接触到这些以"思索和劳作"为空气的学者笑对人生、求我所求的态度背后隐然卓立的精神内核。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陈老师情不自禁地向我们讲述起他那一段"成长的烦恼","那是90年代初,正读研究生的我心里十分迷惑,情绪也很消沉。那时,学术不受重视,我感到法学研究在当时实际用处不大,学者也人微言轻,于是对法学的出路和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好像身处沼泽地里,身心随时都可能陷没。所幸,我没有就此放弃。后来我继续攻读博士,学术本身又燃起我心中的希望。在那一段日子,我几乎读完了政法大学图书馆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所有英文原著,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特别是接触到英美学者''程序价值''方面的理论后,很受触动。我感到这一理论若为人们接受,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读博期间,我发表了个人第一篇论文,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找回了久违的自信。"陈老师还开玩笑说,若是学者心里觉得失落,将自身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之中就能医治好,这剂良药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有成效。--真诚如斯,这是一个学者的境界。
 
  陈老师笑着谈他的第一本专著《刑事审判原理论》的诞生,那时他像着魔一样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知疲倦地疯狂写作。听着陈老师激动兴奋的讲述,翻翻手上那一叠厚厚的"陈瑞华全部科研成果目录",想起他那堆满了书籍和书稿的小小书房,我们也兴奋起来,似乎想马上把采访变成讲座,聆听他关于"程序的内在价值、程序公正同司法改革"等问题的独到看法。--勤奋如斯,同样一个学者的境界。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