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信念__访陶景洲律师
奚静
【全文】
京广中心二十七层的一间办公室里,法律文书摆满了宽大的办公桌,电脑键盘上发出清脆的敲击声,案头的瓷画是未名湖的一泓秀水。
陶景洲从繁忙的事务中热情地伸出手来。话语清楚明快,眉宇间神采奕奕。话题就从他的经历开始。
@求学?p class='zhang' align=center>#
手里的名片写着"陶景洲,法国律师,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令人顿觉这位法律系77级的师兄业绩不凡。陶景洲笑笑:"我的起点很低。家乡是安徽界首,小时候家里很穷,我是穿姐姐的衣鞋长大的。后来全家人节衣缩食地供我上学。中学毕业我就下了乡。1977年我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妈妈本来不想让我离开家,悄悄帮我把志愿填成了安徽师范学院,但我坚持认为只有第一流的学府才能出第一流的人才,最终还是来到了北大。"
北大四年的本科学习开阔了陶景洲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八十年代初的本科毕业意味着一份安定而有地位的工作,陶景洲却把目光投向了更高处。"我想,要进入社会的高层次,就要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出国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于是陶景洲参加了在当时还少有人问津的出国预备研究生考试,在1982年作为一名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研究生前往巴黎就读。
尽管身处浪漫之都,巴黎的浪漫气息对24岁的陶景洲来说却非常遥远。他每月的全部费
用是1900元的中方奖学金。然而他拥有一腔激情和对未来的不灭憧憬。 不懂法语,从头开始。陶景洲从路旁店名学起,半年之后闯过了语言关。他攻读学业,结交名士。在出国的第三年成为第一个进入法国律师事务所的中国学生,同时继续完成他的博士论文。
"我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找工作。由于是个异国人,很多事务所并不接纳我。有人劝我先去卖菜,我坚决不干。法律是我的理想,再困难我也要咬着牙坚持下来。"回想当年义无反顾的选择,陶景洲感慨良多。
终于,1986年,28岁的陶景洲登上了巴黎第二大学、第十大学的讲台,以法文讲授中国经济法课程。同年他在《国际比较法》上发表《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促成了法国行政法院与中国最高法院的首次接触。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才华,陶景洲在法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