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看住证监会:核准制下的腐败陷阱
王怡
【全文】
上期《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了原江苏体改委官员李三元等人利用审查推荐上市资格收受贿赂的系列案件。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省市原体改委系统的官员在此问题上纷纷落马。事实上,自2001年3月审批制被核准制所取代以来,原审批制下上市公司面向各省各部门拥有上市资格拍板权力的官员大肆行贿的案件被一桩桩的掀开。如果实行计划配额和实质审查的审批制是一只已经盖棺定论的死老虎,那么类似江苏李三元系列案这样的腐败曝光,就理应是一场值得敲锣打鼓的清算批斗会。因为市场化倾向的核准制已经剥夺了这些官员对于拟上市公司的生杀大权。但如果权力寻租的战场已经移开,这一点是类似腐败案件能够被频频揭穿的一个微妙原因,那么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更多的、合符逻辑的落在2001年3月之后的局面。
核准制实行一年有余,预料中对于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筛选,“壳”资源的逐步消失,和行政权力在股市上的大踏步退场,似乎都并没有如约而来。一年多时间,通过核准制上市的公司仅有40余家。甚至远远低于以往的年度上市数量。如果说这与一年来股价的低迷有极大关系,但依然有大概300至500家公司和几百亿资金拥挤在证券市场门外,以原始的排队方式梦想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结局。换言之,一级市场上如火如荼的上市需求仍然没有转化为市场化的要约,证券管理部门出自于对于全局的宏观判断,而依然自觉的、主动的垄断了证券市场的供应。水龙头仍然牢牢攥在证监会手中,而不是像交易所需要的信息一样分散在成千上万的公司那里。管理部门仍然像教练一样,决定着每名球员是否应该上场。
李三元系列案在审批制被取消一年之后得以曝光,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项可供寻租的权力还高高在上,而没有被杯酒释兵权,那么我们就还不可能知道权力寻租的内幕究竟如何。我们在2001年开始采纳的核准制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核准制,公司上市同样存在额度,只不过这些额度过去分配给各省市和部委掌握,现在则完全集中在证监会手中。证监会把名额分配给证监会认为有资格保荐的证券公司,然后由这些经纪公司来辅导和保荐其所认可的公司上市。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发审委也并没有放弃对于上市公司的实质审查。事实上,核准制距离英美等国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相去甚远,而仅仅只是审批制的一种改良。更重要的是在以前,额度是明确存在并分散化的,现在计划额度却是暗箱进行和集中化的。虽然我们相信一年以来证监会额度控制的计划色彩在不断减弱,但这种减弱的分寸拿捏却是我们看不见的。市场化的核准制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行政计划不是被取消了,而是被隐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