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分两个源头的分水岭是礼的断层。何谓礼的断层,笔者将地质学上的概念与法学概念结合而创制了该词汇,由于知识所限,不知是否已有前人用过。断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部》aaaa解释为: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纵观历史发展,不难发现礼的断层应在春秋战国一段。商因夏礼,周因商礼,三代之礼一脉相承,皆是宗法与神权之礼。东周周王失势,诸侯并起,礼崩乐坏,各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动荡之中,原有的等级制度受到挑战,进而被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逐渐被封建贵族的特权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地主阶级一开始与平民是紧密结合的,他们反对“礼不下庶人”,他们要求“法不阿贵”。先否定奴隶主的特权之礼,将奴隶主旧贵族拉下神坛无疑是新兴地主们的第一件事。所以,短暂的平等 公平思想占据了主流。特权之礼衰微了。政治伴随着铁与血的角逐,刑杀无可避免地加诸在所有人头上,上至天子下至草民。动荡的五百年结束于秦的一统。但是专任刑罚崇尚“法治”的秦沿用的仍是商鞅时的法律,否定贵族的特权,除秦始皇一人之外,无人可以不遵法律,更无人可免于刑罚。在从春秋至秦的大动荡时期中,总体说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制度已经瓦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思想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判,尤以法家为甚。所以,礼在此时经历了一个断层,特权之礼被否认。礼崩乐坏,人们茫然无助,各种思想纷纷涌现,出现了思想上的大繁荣。
在西汉统一后,生产力恢复,人民生活安定,政治平稳后,统治者需要进一步发展胜利的果实,也就是实行特权统治,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权威。但是每一种制度都不是脱离人群而存在的,因人而设就必须让人们信服。制造一种让人信服的根据是必要的。三代之治被人们传为美谈,于是向先祖学习,沿用自古就有的礼,以礼治天下,以礼划尊卑,自然而然地开始。以贾谊为代表的一系列儒家学者向统治者进谏,以礼治国。要求赋予士大夫阶层特权,从而开启了封建王朝之礼的开端,绵延后世,诸多变化,如八议 官当之类,其宗旨本于西汉。用结构图来描述整个“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制度的发展变化及断层过程,将更翔实、真切、直观。
从上图的构造中可以看出礼的断层,其实亦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制度的断层7777。重”礼“的阶段,对于统治阶级的特权维护亦周全;而在动乱的阶段,统治阶级内部争权至白热化,调和其内部矛盾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制度也随之废弃。正如前所述,礼在经历了名存实亡的断层之后,被封建儒学思想家加以利用,为统治阶级设计了礼制这一工具,虽然仍以礼冠名,但其阶级本质与内容都与过去不同。由此点基础上追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制度之源头,就会得出一礼双源的结论。
“礼不下庶人”从古时祭祀之礼脱胎而出,祭司主祭,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参与,贫穷的氏族成员无物献祭。所以,后代承袭这一制度时,将被统治者的义务本位更加牢固地加强,庶人只有税役的义务,没有享受礼的权利。但是汉代承袭礼这一形式时,其思想根源已经改变,对礼的认识也与氏族社会夏商不一致。礼已经不单纯是仪式形式,而是一种政治制度与政治权利。对于礼的要求,尤其是特权之礼的要求,西汉初年儒家的学说是典型。它直接源于相权与君权之争,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调和。家与国的结合——家天下,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锋所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与父死子继的宗法特权的矛盾也是儒家大师们苦心调和的焦点。由此,“刑不上大夫”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的一步妥协。双方在家天下与长富贵之间打上了一个结,君王可以家传天下,士大夫将相可以长富贵不受刑杀,各得其所,维系暂时的利益平衡。此时“刑不上大夫”的作用与氏族社会所传袭的“刑不上大夫”的作用已经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