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诚信”——从向玛蒂尔德学习说起
清华
【全文】
也谈“诚信”
——从向玛蒂尔德学习说起
( 清华 中南大学法学院 法学001班)
自从去年高考作文涉及“诚信”话题,接下来,中共中央于10月印发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把“诚信”写入20字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中以后,全国宣起了一场关于“诚信”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学生写诚信,专家研究诚信,消费者呼唤诚信,商家找回诚信。“诚信”这个词汇也挤入了诸如“申奥”、“WTO”、“出线” 之类的“新新话语”序列。今年“3·15”的主题更被确定为“诚信”。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诚信讨论中,我便想到了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何许人也?相信每个高中生都会记得,就是那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里的女主人翁。很多人肯定会质问我:什么,向她学习?还与“诚信”有关?这不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吗?!
如果我们抛开“阶级分析方法”的模式,除掉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会承认,玛蒂尔德是一个实践“诚信”的好榜样。她为了显示自己的美貌与尊贵,向好友借了一条项链去参加舞会。不幸,项链丢失。玛蒂尔德为了“完璧归赵”,借贷巨款买了一条项链归还给她的朋友。而在此后的十年中,她不得不辛苦地劳动,以挣钱归还贷款,到最后才得知当初借来的项链是假货。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们在小说之前的“阅读提示”里辛辣地嘲讽道: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为代价”。他们对小说《项链》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了这样的判断:文章“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
这里,我不去考察莫泊桑本人的意思。我只是觉得,也许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会如此认真地对待一个非常普通的、并且是发生在好友之间的无偿借用关系。很多人(或许包括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作者本人)都觉得玛蒂尔德这样的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她之所以这样做了,是因为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否则,这篇小说还有这样的“讽刺”效果吗?但是,如果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与她的诚信观念和她对她在这个借用合同中承担的义务一丝不苟地履行紧密相连的;而她自己错误地判断了该合同的标的物(项链)的价值,才是造成“悲剧”的关键。我们在同情甚至批判玛蒂尔德的同时,却不要忘了对她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以及在这背后作为支撑该行为的诚信观念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颂扬。在当今中国诚信极度缺失的危机面前,若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寻求找回诚信的办法,那么大力宣传弘扬“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并且号召“向玛蒂尔德学习”,应该不啻为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