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退一步想想﹐或许我们也不尽然应该全盘接受Sunstein的主张:面对网络世纪的来临﹐面对近年来网络所引发的种种争议﹐我们固然不该过度天真乐观地将网络上所出现的大量信息﹐当做言论天地因之史无前例地开阔无边、以及
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充分实现的证明﹐然而﹐Sunstein的观察心得﹐可能也有过度悲观而过早触及政府管制必要性之嫌。或许﹐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环绕在我们周围----不管是在网络上﹐或者是在网络外的实体世界里----的芸芸众生﹐是否具有足够的民主素养﹐得以认知到公共论坛和公共议题的重要性。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透过某种教育机制强化社会大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和关切﹐应该是首要问题﹐否则再多的政府管制措施都是无的之矢;如果﹐某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人性的疏懒----因为对公共领域欠缺兴趣和关怀﹐因而懒于甚至拒绝接收不同于己的信息和意见----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集体性的疏懒﹐当是我们最重要的共同议题。当这类集体疏懒获得系统性的纾解时﹐只要现实世界的信息和意见流通管道不受到系统性的过滤或扭曲﹐日常生活依旧身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交错地带的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实世界里获得暴露在多样信息意见下的机会﹐不会狭隘地受限于网络所传达的讯息或意见。同样地﹐关切公共议题的我们在流连网络时所抱持的开放态度和好奇心﹐也应该会自然引导我们不断增加浏览网络时和他类信息和意见偶然相遇的机率。在这样的思考下﹐将自己的网页链接到意见立场有异的同校两位法学教授Richard Epstein和Catharine McKinnon,以实际行动表达其在本书中所持立场的Sunstein,针对变化快速的网际网络世界,提出如何就言论流通方式进行管制、以维护民主共和国言论自由传统的建议﹐可能就不免失之过度焦虑和急躁了。
最后,回归到我们身处的台湾社会,Sunstein的原始论点还是深具启发意义的:既然在信息社会里,任何媒体都扮演信息中介者和过滤者的角色,而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多少都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产物,那么,在一个媒体不但弱智、而且似乎永远不愿诚实承认自己的结构底层强烈受制于特定政治思维或意识型态左右的社会里,身为民主社会中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应该戒慎恐惧的根本课题,恐怕正是究竟哪些「人」利用怎样的「机制」,在进行内容筛选和呈现的工作,这些人与机制,是否透明且适任?即使不上网络,当我们阖上报纸或关掉电视叹息之际,或许该平心静气地想想:在台湾社会里,除了不少平面媒体的版面配置和新闻处理伎俩经常出现令人质疑之处外,许多教人搞不清究竟是政论抑或八卦的对谈或叩应节目,所选择的议题和议题讨论方向的设定,有无可能也正是在特定偏好或意识型态无形框架下,朝朝Sunstein所担忧的信息窄化和意见区隔对立化方向步步沉沦,导致原本已经不甚坚固的社会共识基础更加薄弱而不堪一击?甚至,在声讨政治对手激化统独、省籍和两岸对立的同时,我们----都是身为台湾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到底有没有仔细思索过最擅长激化台湾社会对立情绪的催化剂,究竟从何而来?或许,除非我们诚实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尝试以去激情化的方式互动说理,尝试以诚恳方式互相说服与改错,否则,Sunstein透过这本书提出的哲理与见解,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过于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