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在法治社会中如何作到“依德治国”

在法治社会中如何作到“依德治国”


田成有


【全文】
  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但伴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了剧烈了嬗变。嬗变中的伦理道德将走向何方? 伦理道德是否具有通过调适实现自身绵延的可能,伦理道德有无必要,应定位在多大的合理空间,如何从伦理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这都是需要加以探讨的。
  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是良心制约型,所谓良心制约型,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法则是凭良心办事,成德立人必须有良心,良心好坏是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基本标准。良心评价通过赞扬和谴责、鼓励和批评、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行为的方法,使人的行为纳入道德所要求的轨道,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之所以如此,这是由小农经济、专制政体和儒家精神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以良心制约为特征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它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相匹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良心制约型通过某种崇高的、潜在的价值追求鼓舞、感召人们,在小农经济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里,能够纯洁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灵魂,约束人们的行为;它坚持道德是人类精神自律的根本,力图通过个体的自我觉醒,从而推动人们形成非功利的、高尚纯洁的道德心理和品性,超越私利,战胜小我。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组织社会、笼络人心方面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致使社会可以主要不靠宗教、不靠法治而维系了两千多年。
  不过,传统道德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转型的过程中,失去了进行自身调适的可能性,出现了道德“失范”,面临自身绵延的危机。道德立国已不可能。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我国社会由封闭型、静态型的社会转变为合理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开放型社会的事实,不仅使传统道德受到了巨大挑战,而且也使得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与计划经济的伦理道德标准存在根本不同,可以说,当代中国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
  (1)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市场经济社会下的当代中国,人们作出任何一种活动,一种行为,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或赞扬,或者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反对。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道德标准失去了往日的稳定性和普适性。[1]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