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上,传统学者一般认为: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二者是对立的。真实的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准确地说,法家也是重视德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正是后世儒家极力倡导的“三纲”的理论根源,而“三纲”恰恰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但这句话出自哪儿呢?出自《韩非子·忠孝》篇。这说明法家并非反对德治,而是反对“空头支票”式的德治,主张把道德直接纳入法律规范,通过国家机器来推行实施。法家的法治主张,实质上就是德治的强制化。而早期儒家也属“温和派”,极力反对严法酷刑。封建制度建立后,儒法合流,儒家人物个个“身先士卒”,采用“借壳还魂”的方法,通过大量礼法、宗法、家法推行德治。这样,中国的法律出现了国家的成文法律德治化,而家族的道德伦礼法治化的特点。那种想当然地认为封建社会不是德治就是法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德治与法治并重,明德暗法,上德下法的制度才是中华法系的本来面貌,此种观点为笔者个人见解,有不同意见,应予以商讨。
同样,礼与刑的问题上,儒、法两家也是有一定相通之处的。不论德治还是法治,归要结底都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什么是礼?礼最初是古人在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制格式。儒家创始人孔子把礼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规范。“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规范。早期的儒家人物是只讲礼而反对刑的,但后期的儒家人物却对刑的使用丝毫不含糊,“简而不漏,大罪必诛,法禁易全”。就连以反对酷刑出名的汉文帝刘桓在新垣平谋反时,毫不客气地“复行三族之诛”。法家历来以提倡酷刑的形象出现,可从商鞅到韩非,大至君臣礼节,小至百姓习俗,都不敢擅自破坏。秦始皇虽然坑杀了四百多名儒士,可在泰山祭祀时儒家的礼节一点儿也不曾少。儒、法两家在礼与刑的争议,实质上只是手段的侧重问题。儒家主张礼主刑辅,而法家则认为刑主礼辅,其根本的矛盾在于其哲学基础——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持相反的观点,这一点将在第三节详加论述。儒、法两家礼与刑的争议,掩盖不了双方的目的一致性。儒家虽然“克己复礼”,主张“宽刑待民”, 可一旦有人敢于犯下“十恶不赦”的罪状,什么样的酷刑“族诛”、“分尸”也照样适用。法家虽然主张“刑无等级”,但当“八议”制度堂而皇之地写入法律后,难过一阵子也就“持礼相待”了。所以在礼与刑的问题上,儒、法两家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
总的来讲,法家对道家的继承多于批判,对儒家的批判多于继承。
三、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作为先秦诸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其理论上的哲学基础上十分耐人寻味的,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管仲、商鞅、韩非等既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十分出色的哲学家。在历史上,管仲商鞅均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实践派人物,但他们行动的指导——法家理论,却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尤甚,虽然他未亲自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后来通过李斯、秦始皇实施,但他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无疑是一盏光辉的灯塔。纵观法家的思想,发展至韩非已经达到顶峰,因而在第三节的论述中,主要以评论韩非的思想为蓝图,并附加其他人物的不同观点。众所周知,韩非师承于荀子,并集慎、申、商三者于一体,其思想根基独成一家,总的而言,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彻底的性恶绝和历史进化观。
彻底的性恶论: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思想家们都对“人性”的问题产生了莫大浓厚的兴趣,并为此而争论达数千年之久。在中国,儒家先驱人物孔子对此首开先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孔老夫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明确指出人性本善,并认为只有“仁”、“礼”、“义”、“德”才能救天下。为此亲率弟子七十人,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但现实是残酷的,春秋数百年的列国纷争,诸强混战,孔老夫子的那一套礼仪之说过于迂腐,对于正备战征伐的各路诸侯而言显得不够实用,再加上还有满口“仁义”而亡国的宋襄公这个案例作参考,各国君主因而都不太感冒孔子的理论。孔孟死后,儒家的思想便大打折扣,影响更加小了。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开始修正孔孟的学说,力挽儒家的颓势,大胆提出“性恶论”观点。他认为,人都是恶的,生下来只知道为自己,长大之后受到礼仪教化,方能“克己”,向善的一面转化。人性虽能改善,但本性是恶的。与“性善论”相比,这一提法成功地解释了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中残酷的战争动荡根源。
韩非从荀子那儿汲取了“性恶性”观点,并舍弃了荀子言论中人兽不分的思想,自成一派,从很高的理论起点出发,提出了彻底的性恶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是绝对自私的。
韩非认为:人是绝对自私的,这种自私是天生的,是一种本性。人天生只知道关心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真情爱心,人的一切言论行动,无不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指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自私自利是一种本性。
这种本性的自私首先表现在各种职业上。在韩非看来,各种行业都是自私的产物,人因为需要自身生存、求利,才从事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事业,而从事职业之后使得人更加自私。每一种行业都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纯粹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需要。“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死而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医生肯冒死吸吮患者的脓血,胜过了血肉亲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医生带来利益(金钱和名望)。木匠希望人人都快点死,并非他没有人情味儿,是冷血,也不是因为木匠与人人都有仇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死多了,棺材的生意就好了。“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女人害怕蚕虫一类小动物,但为了卖丝谋利,也就敢于捡拾,利益的力量,可以把女人变成专诸这样的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