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凭借其教育的竞争优势将占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服务市场。在传授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将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传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彼此的文化与历史不同、人口素质亦存在差异,其中的一些未必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一代往往容易丢掉本国的优秀传统,而又学不到他人的有益经验。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东施效颦” 的成语,现代的齐白石先生也有“似我者生,像我者死”的教育箴言。
结语:
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正在面临发达国家教育的挑战。我们的大学必须改革,以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放宽对社会多种形式办学的限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改善研究条件。中国教育部已经从1999年开始,对包括北大与清华在内的重点大学,成倍地增加教学与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带动了地方政府对地方大学的资金投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应避免急功近利。应当按照教育与科研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吸收发达国家新知识成果和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发展本国有特色的大学教育。
注1:孙中山先生语,见日本九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悬挂的孙中山先生亲笔横幅。
本文英文版——请点击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Globalized Setting,Professor Zhipan, Wu。
本文主要观点: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教育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导致大学趋向知识服务机构。大学成为知识服务机构,即向受教育者的头脑提供知识服务,如同饭店向人们胃口提供饮食服务。大学还向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评价的服务,使受教育者从原来道德评价甚少或者模糊,变得丰富和清晰。教育质量与效率,更多地由受教育者的选择来获得评价。教育服务也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具有教育优势,吸引全球人才前往。发展中国家教育短缺,在教育的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量人才将流失到发达国家中去。发展中国家为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以迎接教育全球化的挑战。
一、“学道爱人”与教育服务信息化
传统的中国教育,可以用“学道爱人”来概括其本质。[注1]教育机构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评价,同时也向受教育者传授技能。由于教育以传授道德评价为准,所以在中国古代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而由于同时还传授技能,则又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在这种对立统一的教育关系中,中国的教育发展延续。数千年来,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教育以传道为体、授业为用的格局,虽有变化,但却不大。
新中国政府成立以后,毛主席特别倡导“教育普及”与“在实践中学习”,大学里请来了有实践经验者,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尽管后来在文化革命中有许多失误,但是,尊重有实践经验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是正确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