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全球化使大学成为“知识服务机构”
中国的大学已经在许多年前就被“标准化”了: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统一的基础课程、全国统编教材、以及毕业后所参加的各种统一的资格考试。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来源于美国的TOFEL英语考试,这种考试从出题到阅卷,从评分到邮寄成绩,都可以用计算机完成。而TOFEL考试模式,可能又源于美国快餐业的“麦当劳”模式。显然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前,这种标准化教育模式追求的目标是效率。
我认为,今后教育全球化趋势追求的目标,将是全球教育服务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应当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推出教育的“自助餐”,由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来学习。比方说,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世界著名教师的经典课程永久地保存下来,甚至当教师本人离开我们的时候,他的经典课程还可以在屏幕上再现,令更多的学子受益。在座各位,亲眼见过卓别林先生的恐怕不多,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仍通过银屏欣赏到了大师的表演,如今更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观看大师的经典电影。同样的技术当然也可运用于教育。
由于知识信息被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像IT行业的摩尔定律一样,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再以年来计算,而是以月、日来计算。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也相应地在发生着变化。以往,是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分阶段地接受教育;现在,大学走出校园,向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终身教育。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数量的增多和实际需求的多样化,教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专业领域,而演变成为跨学科的交叉教育。
大学发展成为全球化的知识服务机构,目前已在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得到了体现。相信随着各国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一趋势还会加强。
三、教育全球化的利与弊
无论是否承认“教育全球化”的存在,它都将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课程,正在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课本、客座教授以及留学生,传递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校园。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中国的教育部批准而中国的大学又同意支付一定费用的话,仅一家美国大学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至少1000门自然科学的课程。而在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如工商管理、法学、经济学等,也有数百门课程可供传输。
教育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具有学习能力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教育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在本地校园内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大学信息资源的理想。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