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人民对物质和文化不断增加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的需要。2由于环境问题的公害性、流动性和累积性,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综合性和持久性,使得西部开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甚至全国各个方面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所以,为了避免出现 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低效、不经济的老路,应在西部开发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
  一、 西部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我国西部是包括陕西、四川、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重庆10省市的广大区域,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地势较高,地表起伏较大;人口压力较大;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程度较小;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大。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被减少。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仅6.9%,约为全国的一半。4即使雨量相当充沛的西南地区覆盖率也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同时,西部地区因受多种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森林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的减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山地灾害。据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资料显示,四川、内蒙古、云南、陕西、新疆、山西、甘肃等地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面积均超过10万km2,陕西、甘肃、四川每年水土流失量超过5亿吨。
  三是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灾害都比较频繁,主要有旱灾、风灾、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区有洪灾。除一些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危害着西部地区,也直接严重影响到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
  四是荒漠化。西北与内蒙古为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荒漠化面积达188万km2,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71.7%。不少地区已形成沙进人退、耕地和草原被侵吞的境况。5
  五是草地退化。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原存在相当严重的退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为新疆与内蒙古,其中新疆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800多万km2,同时,西部地区还存在草原利用不当,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日趋扩大,草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6
  六是江河断流,湖泊枯萎。由于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人为对水资源开发不当及气候变异,出现了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等严重生态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黄河断流以外,内蒙古的黑河、新疆的塔里木河也断流严重。继罗布泊和艾丁湖相继干枯后,又一个大型湖艾比湖也在不断萎缩。7
  七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西部地区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其特有的物种数量非常多,但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过渡的乱采、滥捕、乱猎,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些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正面临灭绝。
  八是工业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逐年递增,而西部地区工业废物的处理能力十分低下,导致大气、土壤、水域的污染程度加剧。另外,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
  (二)西部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严重
  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所谓原生环境问题(或称第一环境问题)和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所谓次生环境问题(或称第二环境问题)两大类。我国的自然地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西高东低,海拔落差大;二是季风气候。这两个特点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近年来尤为严峻:九十年代以来连续出现洪灾(特别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威胁),西部地区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也导致了2000年春天连续12次的沙尘空气污染,这种由自然环境破坏加剧导致的原生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决不亚于次生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损害程度。而我国的次生环境问题与国外相比,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总的来说一直较受重视并得到相对有效的防治,与一些发达国家同期相比,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基本上避免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在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原生环境问题相结合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我国则比大多数国家严重得多,特别是近年来这个差距更为明显。因此,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抓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要抓生态环境建设。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经济开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包括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两项任务,而事实上,这种开发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关系有待理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我国在这一时期所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尤为明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出现深刻矛盾:
  (1) 西部地区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也不断膨胀。由于西部多山、高寒、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而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造成了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破坏及严重恶化,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滥采滥挖普遍,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 西部的生态环境为东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牺牲。
  由于我国在第一步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国家优先扶持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我国对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弱、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局面。
  (3)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
  我国国民经济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一致性,这在集体经济中尤为显著。近年来,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速度远高于城市。另一方面,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往往也受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贫奔小康”等发展目标的左右。
  此外,我国这一时期经济仍处于欠发达状态,生产力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经营者必然要尽量降低甚至规避环境成本,形成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这一切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其他国家有更大的难度。
  (4)财产权引发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国有资产包括国有资源在所有制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产生的绝大部分利润或产品却直接为私人所有,这种难以法定化、明晰化的产权关系被冠之以“承包经营”。这种产权关系下的经营形态虽然比旧体制更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但其致命的弱点是仍未解决产权不清的问题,而产权不清恰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敌。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公有物悲剧”(The tragedy of commons)定理,8指出产权不清是造成公有源滥用的经济根源,而其造成的危害仅仅靠加强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难以完全消除的。
  3、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
  所谓社会发展,就是指非经济活动部分的发展问题。9从概念上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关系。社会活动包括人口活动、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社会福利、卫生医疗等。 在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地理原因、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与我国西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