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有话好好说——“炉边谈话”的象征意义

有话好好说——“炉边谈话”的象征意义


于立深


【全文】
    
  《辞海》上说,火炉乃“盛火的器具,作冶炼、取暖、烹饪等用。”若从文化视角看,火炉作为人造符号充满了象征意义。我们常常能回忆起童年时围着火炉烤玉米、豆子、地瓜时的苦涩情景,也常能被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诗句的浪漫与温馨所感动。
  中国的火炉都是极具私人性的,代表着一个私性空间。西方家居里的壁炉,不但考究,而且与咖啡厅、沙龙一样,经常连接着一个公共空间。
  美国人同样经历过危机年代。有一幅著名的图画,题目是“劈木条的林肯”,那是在南北战争之前,苦难正在磨练一位世纪伟人,日后他为国家统一而捐躯。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罗斯福的“炉边谈话”(A Fireside Chat)。一位虽然肢体残疾但是精神坚毅的总统,在黑夜,在微弱的炉火边,透过无线电波,娓娓地向自己的选民倾诉国家的艰难、需要和希望……。它透视了美国政府的亲和力与“惧内情结”,也使我们感觉到炉火温暖的不只是人的肌肤,还有人的心灵和眼睛。
  根据关在汉先生编译的《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著名的“炉边谈话”至少进行了二十一次。让我们倒转时光,在一个主体化的语境里,倾听异国他乡的声音,寻找历史的记忆,揣摩大人物的说话方式。
  1933年3月12日,是罗斯福第一次“炉边谈话”,此时他并不轻松,因为经济危机正深深地困扰着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他以兄弟姐妹般的语气平静地请求人民信任银行,他没有命令,只是轻轻地、富有感情地说:“伟大的全国性计划能不能完全得到成功,当然要靠大众的合作——要靠大众对这项可靠的制度给予明智的支持和妥善的利用。”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第二次“炉边谈话”。这一个晚上,他“向大家汇报”政府对危机作了些什么以及还计划要做些什么。他的言行仍然体现了他对法治的尊重,他的行动都“已向国会申请并获同意”,他赞扬了正处于苦难之中的人们的顽强精神。“我们全体国会议员和政府成员对于你们大家——我国的人民——深表感激。在整个萧条时期,你们大家很有耐心。你们授予我们广泛的权力;你们对我们的目标的广泛支持,鼓舞了我们。”
  1933年7月24日,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他看到了复兴计划的坚实基础,这就是人民之间的“谅解与合作”、“共同的盟约”。在交谈中,他申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们不拆伙”,“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就像每个中国人都曾经唱过但却早已忘却的歌声那样儿,罗斯福深深地知道:团结是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