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UN 范本和OECD范本的第3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协定中对特定的用语(例如“来源”一词)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就应当按照缔约国的国内法来解释。因此,英国如果为了避免本国税法的适用造成混乱,就必须与每一个缔约国就每一种所得的来源进行磋商,否则对于没有明确界定来源地的所得,纳税人回英国申请抵免时,英国税法就会乘虚而入。然而,与每一个缔约国就每一种所得的来源进行磋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它意味着英国强行要求缔约对方按照英国的“所得来源”概念反省自己国内税法的规定,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英国1968年前签订的大多数税收协定中实际上并没有专门明确各项所得的来源地。这样,尽管协定中也有抵免条款,但是英国居民境外所得的已纳外国税仍然笼罩在抵免不足的阴影之中。
相反,OECD范本和UN范本却采取了更为灵活有效的做法。尽管两个范本在不同条款中也使用“来源于缔约国一方”、“产生于缔约国一方”的提法,但是两个范本在“抵免方法”一条中,都没有使用“来源于一个缔约国”之类的词汇,而是笼统地规定:“当缔约国一方居民取得的所得或拥有的财产,按照本协定的规定可以在缔约国另一方纳税时”(--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其居民国应当允许抵免。也就是说,按照两个范本的规定,不论有关的缔约国对于特定的所得或者财产的来源如何认定,只要该项所得或财产在另一个缔约国中承担了所得税或财产税,而且该缔约国征税并不违反税收协定范本的基本原则,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就应当给予税收抵免。这样就避开了各国国内税法对来源地的不同规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跨国经营纳税人的抵免风险。认识到这一点,英国1968年后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抵免方法”条款中都有这么一条:“在涉及到税收抵免的问题时,凡是按照协定可以由缔约另一方征税而且缔约另一方也已经征税的收入项目,英国承认其为境外来源所得并给予抵免。”[xi]1986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国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偷漏税的协定》也采取了这种处理方法,从而为英国公司的在华投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税法框架。
--------------------------------------------------------------------------------
--------------------------------------------------------------------------------
a 《涉外税务》1998年第9期。
[i] 英国目前的制度又可以称为“所得分类表制度”,即将所得按照其来源分成六大类(简称为六类表)。每个分类表同时规定各类所得的扣除费用。各类所得扣除必要费用后,即可得出各分类表的法定所得;汇总计算各分类所得就得到总所得,然后再减除各项减免、扣除项目,即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 参见刘剑文《所得税法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