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倒置,应当给医疗机构留有空间
河水
【全文】
举证责任倒置,应当给医疗机构留有空间
河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已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若干规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举证责任的分配,特别是第四条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采取了国际通行惯例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在这之先,我国的《
民事诉讼法》只是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原则,对于举证责任倒置未作明确规定,之后,虽然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74条中做出了举证责任倒置的6种情形,但对于倒置的哪些事项的举证责任不明确。而《若干规定》的出台不仅是对《
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也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使弱势群体看到了曙光。在这《若干规定》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对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就是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所谓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主要是指当医疗机构成为被告时,医疗机构要向法庭出示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没有发生医疗过错的证据,如果医疗机构对此举不出证据,将要承担败诉的责任,并对患者的损失给予赔偿。
从《若干规定》来看,由于采用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因此,只要发生医疗纠纷,只要医疗机构被推上被告席,医疗机构就必须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举证不能就面对败诉和赔偿,从而没有给医疗机构预留一些空间,成了完全责任原则,也可以说,只要当事人一诉讼,医疗机构就十有八九要败诉。那么,我们应当给医疗机构预留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呢?笔者认为,对于医疗纠纷引起的诉讼不能单纯地因医疗机构举证不能就判其败诉,而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分析和对待。因为在现代医学中还有许多东西是未解之迷,因此也就有许多疾病还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些疾病的治疗更有奈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而经验又不能达到证明的效用;同时人的机体十分复杂,发病的原因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从个体病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的药用到不同人的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对于这种不同的效果,就不能把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固定为某一个关系的作用大,或某一个关系的作用小;虽然医疗纠纷的诉讼由医疗机构负责举证,但对于在医疗纠纷中很多争论的问题还缺少一个法定的评判标准,由于没有一个法定的评判标准,使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缺少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这些就是笔者认为应当预留的空间。那么,预留这样的空间有没有必要性呢?笔者认为是完全有必要的。